【谈谈中美的历史坐标】“谈谈中美的历史坐标”的第五篇写了邓小平在美国访问的旋风九日和他怎样通过一次访问就能彻底颠覆美国人对中国抱有的负面看法。回国后不久,1979年2月17日,中国军队进入越南,开始长达近一个月的“自卫反击战”。邓小平的访问和北京对河内的“教训”使得中美关系进入“如胶似漆”的蜜月期。
“谈谈中美的历史坐标”的第五篇写了邓小平在美国访问的旋风九日和他怎样通过一次访问就能彻底颠覆美国人对中国抱有的负面看法。回国后不久,1979年2月17日,中国军队进入越南,开始长达近一个月的“自卫反击战”。邓小平的访问和北京对河内的“教训”使得中美关系进入“如胶似漆”的蜜月期。
卡特总统和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布热津斯基背着国会与中国谈判建立外交关系让国会那些支持台湾的议员们个个怒发冲冠,纷纷想方设法继续维持美国与台湾的商业、文化和防务关系。与此同时,台湾也对美国发起软实力攻势,甚至邀请卡特总统老家的12位居民访问台湾,让他们亲眼目睹那里的人民的友善与和蔼。
另外,美国民众对台湾的好感因为共和党人对民意的调动不断升高,而外交决策群又不能在中国大陆会不会武力收复台湾问题上达成共识。这一切都为《台湾关系法》的制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法从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威斯康星州众议员提出(1979年2月28日)到卡特总统签署成为法律(1979年4月10日),总共是42天。这样的立法速度只在小罗斯福为抗击大萧条启动新政时出现过。它两次通过众议院和参议院的票数悬殊如此之大(3月13日,345∶55和3月28日,339∶50;3月14日,90∶6和3月29日,85∶4),即使卡特总统否决,国会两院可以轻而易举地推翻他的否决。
卡特总统与邓小平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建交谈判时,里根再次宣布竞选。当得知美中建交之后,共和党候选人里根大骂卡特总统无情无义,并亲自飞往台湾告知蒋经国等人:一旦当选,他将与中国断交。竞选辞令变成政策或立法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里根总统在1982年8月17日与中国签署了中美关系的第三个公报。这个公报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双方还表示:“为了使美国售台武器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最终得到解决,两国政府将尽一切努力,采取措施,创造条件,以利于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与此同时,里根总统也对台湾作出了所谓“六不”的承诺(也称“六项保证”),这“六不”分别是:美国不会设下结束对台军售的日期;不会更动“与台湾关系法”的条款;不会在作出对台军售的决定之前与中国大陆协商;不会做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调解人;不会改变对台湾“主权”的立场,也就是这个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不会压迫台湾和中国大陆谈判。
2016年4月20日,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以口头表决方式通过《第88号共同决议案》,重申《台湾关系法》与“六不”是“美台关系”的基石。这是美国国会首次将对台列入法案。
其实,中美关系在上世纪整个八十年代都按照“八一七公报”第八款运行:“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双方决心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其他方面的联系,为继续发展中美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共同作出重大努力。”美国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美国资本缓缓进入中国的发展项目,中国也先后加入了被美国牢牢控制的国际门广场小停,布什总统从车里出来向北京市民挥手致意。他任职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期间,经常和夫人骑自行车穿行广场。布什总统在北京期间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成为首位在中国荧屏上向中国人发表演讲的美国总统。
飞离北京之前,邓小平接见了布什总统。邓小平试图向布什介绍中国正在如火如荼推进改革开放的性质、节奏和目的。他对布什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吹了,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我们国家要改革,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离开这一点,什么都搞不成。中国是从自己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制定国内外政策,我们不打牌,也不搞权宜之计,中国处于发展经济的进程中,如追求形式上的民主,结果是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
邓还说,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国人多,各有各的看法,如果今天这个示威,明天那个示威,365天,天天会有示威游行,那么就根本谈不上搞经济建设了。总的来说,中国人民是支持改革政策的,绝大多数学生是支持稳定的,他们知道离开了国家的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和开放。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美国有一二百年搞选举的经验。如果我们现在搞十亿人的选举,一定会出现与“文化大革命”一样的混乱局面。年轻人各执己见就会出现毛主席所说的那种“全面内战”。内战不一定需要枪炮,动拳头、木棒也行。民主是我们的目标,但国家必须保持稳定。
尽管邓小平认为在改革开放期间稳定压倒一切,从1976年终止文革之后中国持续了近13年的政治和社会稳定突然因为胡耀邦的去世出现了裂痕。从4月中旬到6月初,中国经历了一场建国以来从未发生的事件。在这次事件之后,中美蜜月关系戛然而止,双边关系的性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事件造成的后果应该说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消除。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美关系应该是这个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的楷模,也是目前所谓新型大国关系应该试图达到的境界。那个10年是中美关系的黄金时间,两国关系的和谐与融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莫斯科是两国共同的敌人,同仇敌忾暂时掩盖了两国意识形态和治国理念的重大区别;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有足够的政治技巧和远见,使得常常想要改变中国颜色的美国领导人相信中国其实正在朝着美国人设想的目标前进;美国的非政府群体,特别是工商和高等教育界看到了与中国交往的巨大潜力和成果,使出浑身解数说服行政和立法机构推进与中国的关系。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美关系面临巨大的考验。两国的领导人如何使双边关系转危为安,且听下回分解。
(责任编辑:DF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