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开始,来自宿迁的武警盐城市支队警官范正国坚持每年从薪水中拿出一半来扶贫济弱。十余年来,已累计捐资20多万元,几乎占到全部工资收入的一半,共帮扶了驻地、外地、家乡的困难群众100多人。
但鲜为人知的是,出身农村的范正国作为一名普通军官,收入不高,负担却不轻:上有年迈多病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孩子,妻子没有正式的工作。对此,范正国表示,每当看到那些为学费犯愁的寒门弟子、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需要关怀的孤独老人,在自己的帮助下露出久违的笑容,就是对自己付出的最好回报!
为62名寒门学子铺平求学路
“叔叔好!我是旭雅。感谢您十年来对我的帮助,没有您的帮助,就不会有我的今天……”2013年9月的一天,范正国收到一封来自驻地大丰市高级中学的信件。寄信的人名字叫徐旭雅,是一名刚考上高中的新生。徐旭雅还将自己军训时的一张照片夹在信笺里。
面对战友们疑惑的眼光,范正国这才第一次把真实情况告诉了大家:“这是我帮扶的第一个孩子。那是2004年9月初,我代表中队到驻地小学慰问。刚走进校门,看到一个小女孩拎着书包往外走,泪眼婆娑,依依不舍。我上前一问才知道,她叫徐旭雅,刚上一年级,因为家里十分贫困而面临辍学。后来我和学校进行了沟通,表示愿意承担徐旭雅在校期间的所有费用,又和徐旭雅父母取得联系,说服他们让孩子上学,学费由我来承担,直到孩子走上社会。”
让范正国欣慰的是,徐旭雅重回课堂后,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不错,初三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而在这期间,范正国几乎承担了徐旭雅在校的所有费用。“现在我正帮助徐旭雅读高中,将来考上大学,我会继续资助,直到她走向社会。”范正国说。
从徐旭雅开始,范正国帮扶的名单中又多了很多寒门学子。范正国的日记中,不仅记录着帮扶人姓名、地址,还有他们的家庭情况:宿城区中扬镇毛集村邱浩,2012年考入湖北孝感工程学院,父亲下肢瘫痪重度残疾,每年资助5000元至念完大学;泗阳县新袁镇杨澜兄妹4人读大学和小学,父母常年患病,没有收入,每人每年资助5000元;还有3名小学生每年资助1000元……“看到孩子们因我的帮助走出困境,我感到万分欣慰!”虽然累计帮助多达62名学生让范正国在经济上负担沉重,但他在日记中袒露心灵时却格外轻松。
帮助有需要的人从来都不遗余力
在宿城区中扬镇敬老院,老人们经常提起一位叫“小范”的年轻军官。这个“小范”就是范正国。
2014年8月7日,“小范”送来水果和两万元慰问金;2013年12月5日,“小范”送来35箱苹果和1万元现金;2012年7月13日,“小范”送来35箱牛奶和5000元扶助金……多年来,范正国每次回老家,不论时间多么紧,除了看望老母亲,一定还要做一件“大事”———看望敬老院的老人们。
入伍近二十年来,对身边需要帮助的战友,范正国也都是不遗余力。2006年夏天,范正国到农场二中队担任中队长,不仅要带领官兵完成执勤训练任务,还要带领官兵开垦荒地种菜、养猪,以改善官兵生活。考虑到天气闷热,晚上蚊虫多,范正国个人出资5000元为中队安装了两台空调,让中队官兵休息好。原二中队的殷勇说:“范队长平时省吃俭用,对自己很苛刻,战友也罢、驻地老乡也罢,只要他知道,谁家有难,他一定会帮!”
2008年11月,得知母校杭州指挥学院学员队原管理员汪小兵患白血病住院治疗的消息,范正国十分焦急。一时间,警校生活训练的场景一直浮现在他的面前。很快,本不宽裕的范正国先后两次寄出5000元,而当时他的孩子刚出生,各方面开销很大。
范正国为人低调,一直在悄无声息地帮助别人。如果不是2013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中扬镇领导到范正国所在的部队慰问,连部队领导也“蒙在鼓里”。
5年前,范正国和部队驻地一位姑娘喜结连理。“很快,爱人发现我的津贴费收支不平衡,我只好把日记本拿给她看。”范正国欣慰地说,没想到爱人非常理解我,非常支持我。“这么多年来,他帮助了那么多的人,他是一个真正的好人,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范正国爱人说。
如今,范正国已经是一个4岁孩子的爸爸,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但范正国表示:“我会和爱人一起继续帮扶需要帮扶的人!”这句朴实的话语,也彰显了当代军人的爱民情怀和核心价值观!
颁奖辞:
他是一位出色的军人,不但以保家卫国为天职,而且以扶老携幼为己任。十年从军,善行不止。他用自己平凡的举动,帮助贫病幼弱者,让爱与付出成为社会和谐的主旋律。他的爱民情怀,温暖如春风,在驻地和家乡洒下一路阳光雨露。(记者 张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