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是世人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关于其真伪的争论很多,在清末和上世纪六十年代都曾有过大争论,争论到最后竟要挖掘昭陵和乾陵。如郭沫若先生就认为《兰亭序》应该是王羲之第七代孙——永兴寺和尚智永冒名所作,因为王右军(王羲之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所处的时代没有行楷书。而当代著名的书画鉴定大师杨仁恺先生则针锋相对,认为王羲之的文字既有行书又有楷书,所以《兰亭序》应该是王羲之的真迹。
无论真伪,《兰亭序》的艺术价值都不容争辩。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必然具有与之相符合的笔墨技法支撑。在《兰亭序》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王右军“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精彩表现,在平淡和自然之间,将书法的点画精妙尽诉笔底。今人习二王,于行于楷,无不佩服其用笔独到。用笔的起行收,字里行间的呼应、转承起伏,整体作品气息风貌,都集中展示了书家在用毛笔与宣纸进行书写创作的绝佳状态。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书法作品由书家通过其个人书写习惯而表达出来的思想性和技法上的多变性,而成为书法。在这方面,二王的“抒情写意、笔法多变”成为历代最受肯定的地方。《兰亭序》作为篇幅较长的书作,整体面貌统一,气韵生动,而又字字珠玑,独具面目,世人多以二十“之”字无一雷同而一言概之,即是体现。在技法和“法理”基础上的创造书写,是二王在艺术价值的追求上给后世留下的宝贵财富。
千百年来,书法因书法家的不同体验和改造而变化,更因世人的评断和筛选而沉淀,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对王羲之作出“尽善尽美”的评价,还流传骗取《兰亭序》并让真迹随其陪葬昭陵的故事。凡此种种,无不树立起右军先生的超然地位,历经众多书家种种审视,最终流传后世千百年,足以证明符合整个文化族群的审美取向,进而衍化成一种文化记忆和符号。
秦昭(作者系深圳宝安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