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尼泊尔籍记者阿查亚 翻译 朱梅):泉州市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沿海。这里被誉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这里开始,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向世界。同时,来自阿拉伯、波斯和欧洲等地的商人和旅者汇集于此,开始他们在中国的黄金梦和奇幻之旅。
这些不同肤色、不同口音的外国商旅带来的不仅是世界各地的商品,还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而这些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在这里都被很好地包容和接受了。于是伊斯兰教的清真古寺、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教堂、佛教的寺院与中国的本土宗教和谐地共处在泉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然而由于朝代的更迭,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战乱。在战争中,很多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古迹都被摧毁了。所以说,为了和平,要时时防范战争,要懂得和平相处,要学会尊重不同。
值得庆幸的是,我在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馆看到了很多被发掘后保存下来的遗迹。在这所1991年建成的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馆内,展示了许多当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谐相处的实物证据,并且附有对不同文明的详细研究解说。例如在泉州与古代海外交通史陈列馆里,我看到了在中国不同地域乃至世界各地所被使用的不同材质、不同种类的船只或模型。有平底的、有尖底的;有木制的,还有动物皮制的。对于我这个来自内陆国家的人来说,着实大开眼界。
在泉州宗教石刻馆里,我看到了很多有关伊斯兰教、景教、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的物品。其中,介绍天主教十字架的内容很吸引我。我之前一直以为十字架都是一样的,谁知道不同教派、不同地域的十字架还会有细微的差别。
令我欣喜的是,在展馆中,我还看到许多刻有印度教神祗和宗教故事的石刻也被很好地整理陈列出来。毗湿奴大神的全身像至今仍栩栩如生。雕像的面部与印度南部现存的毗湿奴像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史料记载,曾有印度人在泉州生活、定居。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就通过海上航运与印度、甚至南亚有着很深的交往。事实上,到达泉州的第一天,在名为开元寺的佛教寺庙里,我就看到了刻有印度教图案的石柱,而且在这座庙宇的一座石塔上,还找到了我所熟悉的梵文经文。这是不是也证明了在古代就有尼泊尔人到过中国呢?虽然由于教义以及教规的限制,印度教没有能够像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在中国流传下来,但是看到这些历史的记录,我还是感到欢喜和骄傲。
当然,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不能一一细数。在这座博物馆里,我仿佛回到了那个繁荣、包容、开放的时期。不论贫富、不分肤色、不分宗教,所有文明在泉州、在中国找到了归属感,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