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41个镇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珠海市唐家湾镇榜上有名。这是我国首个以近代历史遗迹申报历史文化名镇成功的古镇,也是首个地处岭南滨海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更是唯一的地处经济特区的历史文化名镇。
唐家湾镇历史文化价值统揽了文化政治型、军事型、革命历史型、建筑遗产型、民族特色型等多种特色,在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的交融中,见证了岭南古镇包容、奋争、崛起与繁荣的奇迹。
在清末民初的中国历史转型中,唐家湾人致力于寻求救国富民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名人辈出,如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首任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校长唐国安、中国律师协会的创办人唐宝锷、中国电报业创办人唐元湛、同盟会女杰梁定慧、清末民初的茶业巨子唐翘卿等,他们在我国近代史留下了光耀的篇章,亦为家乡留下历史印记,使历史名镇与历史名人相互辉映。
唐家湾镇保存了大量的名人故居及古建筑群,主要包括祠堂、庙宇及民居,多为清朝时期所建,花岗石做门、窗框、包砌墙基,青砖墙,保存大量的木雕、砖雕、灰雕及壁画等极富岭南滨海古镇特色的精美装饰,而民国建筑又具突出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体现了中西文化、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相交融历史价值,是唐家作为中国近代名人故里、南中国海海防要塞、广东著名买办之乡、岭南百年文化古镇的历史见证。
唐家湾镇的历史资源极为丰富,它不仅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上独树一帜,堪称聚焦了农业文明时代的海洋文化特征:团结、外向、开拓。更突出的是,当我国绝大多数古村镇在晚清之后出现明显衰落迹象的时候,唐家湾作为海隅一方的古镇,罕见地在清末民初出现发展高峰,并一直呈波浪式前进。在经历民国时期中山模范县建设的辉煌后,在新世纪又成为活力四射的“大学园区——科技创新海岸”所在地,同时保留着现代化建设中最难得的自然生态环境。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在山海之境中高度结合、相得益彰的形态,正是填补岭南近代城镇发展和保护利用空白的一个独特例子。
为更好地保护唐家湾镇这些优秀的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以及传统的民间艺术等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弘扬古镇唐家湾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唤起群众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通过申报评选工作,有效提升地区知名度和美誉度,更进一步推动唐家湾镇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唐家湾镇于2004年年初成立唐家湾镇申报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工作领导小组,开展申报唐家湾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各项工作。在全镇范围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收集、整理了大量历史建筑的文字、图片资料,发掘了一批新的文化线索,充实了文化内涵,并对辖区文化古迹和重点文物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完成了珠海市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较全面反映当地历史的镇级地方志书《唐家湾镇志》编撰和出版工作,积极主动地配合同济大学编制《唐家湾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概念规划》和《唐家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工作,为唐家湾正式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迈出关键的一步。
同济大学编制两个古镇规划由我国古镇规划权威专家阮仪三教授主持编制,规划课题组经过1年多对唐家湾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的认真考察研究和科学论证,为西至金鼎会同村、南到凤凰山、北部至港湾大道、东至大坞湾范围的历史文化资源制定科学的保护开发利用规划。课题组在2005年11月8日举行终期成果汇报会,两规划获珠海市城市规划专业委员会审议通过。2006年9月,《唐家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获广东省建设厅批准。2006年10月唐家湾正式申报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经过市、区、镇各方不懈的努力,2007年5月31日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一名誉的授予是对唐家湾镇历史文化价值的权威认定和高度褒扬,彰显了珠海在近代史中“中西文化交融地”和“改革开放实验区”的独特历史地位,对唐家湾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发展及推动唐家湾地区经济、旅游、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乃至对珠海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及推动珠海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珠海特区报记者 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