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以“文化进万家”为主题,对接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活动格局,打造了文艺舞台不落幕、惠民活动不断档的民心工程。图为千人大比舞活动现场。
评剧传承基地“传帮带”式学员培养模式受到文化部领导肯定。
送戏下基层演出受欢迎。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时期。5年间,我市坚持统筹城乡,不断健全和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优秀文化传承体系,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确保了“十二五”胜利收官。多姿多彩的文化惠泽了百姓生活,助力提升了省会石家庄的幸福感。 注重把握导向,加强精品创作与演出,文艺舞台精彩纷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本土,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河北梆子现代戏《女人九香》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动画电影《西柏坡》荣获第十四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歌曲《太行谣》、小品《讨薪》、丝弦小戏《枫叶红了》等荣获全国“群星奖”,河北梆子《百合岭》、京剧《奚啸伯》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其中,环保题材的《百合岭》巡演引起强烈反响,以“四大须生之一、奚派创始人”奚啸伯为蓝本的《奚啸伯》开始二度创作。 推出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戏曲演员,京剧演员赵玉华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我市梅花奖演员增至“7枝8朵”。校团联合加强后继人才培养,丝弦、评剧、歌舞学员班人才辈出,在全国少儿戏曲大奖赛、红梅戏曲大奖赛、全国文华艺术院校大赛中获得18朵小梅花金奖,艺术生产后劲十足。在国家博物馆组织举办“迎着曙光——弘扬西柏坡精神陈承齐大型油画作品展”,提升了城市文化影响力。低票价、名角加盟、市场化运作的“一月一名剧”演出活动,吸引京剧、河北梆子、豫剧、晋剧等多剧种,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迟小秋等名家加盟,让省会市民在家门口尽享50余场文化盛宴,打造了京津冀知名演艺品牌。“石演大舞台”系列惠民演出活动实现常态化,每年4月至11月间,我市各院团每周演出两场精彩大戏,不仅让戏迷朋友过足戏瘾,还培育和涵养了戏曲演出市场,扮靓了省会夜文化。 注重提档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文化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 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为着力点,加大协调和推进力度,重点设施建设和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除原有的市博物馆、群艺馆外,改扩建了市图书馆,新建了市美术馆、民间工艺博物馆、丝弦剧院和霞光大剧院等一批文化设施,同时积极谋划推进正定新区大剧院、图书馆新馆和市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 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普遍进行了升级改造。目前,全市拥有图书馆19个,市图书馆率先在全省引进了电子书借阅机,开通了手机图书馆,并分步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在县(市)区陆续建成12个分馆,实现了通借通还和资源共享。全市拥有文化馆1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59个、基层群众文艺辅导基地161个、文化广场2800多个。全市53个街道办事处全部建有社区文化中心,并全部进行了提档升级,18个县(市)区都建成了数字影院;4092个行政村建设了农家书屋,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 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趋完善。 注重创新服务,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创建富有成效 市县两级公益文化场馆深入实施免费开放,各具特色的优质服务吸引各阶层群众参与其中。市图书馆年接待读者约160万人次,“石图讲堂”举办公益讲座等150场以上,建成华北地区面积最大、藏书最多、24小时不打烊的自助图书馆。市博物馆推出的“石家庄历史文化巡展”进校园活动,打造了流动博物馆品牌。市群艺馆利用“百姓展厅”“票友之家”等,组织举办各类展览及戏曲票友演唱活动等,坚持深入基层举办演出和辅导,被评为“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典型单位”。自2011年底开馆以来,市美术馆成功举办第12届全国美展、对画大师·齐白石作品展、俄罗斯列宾美院作品展等大型展览,成功跻身全国十大美术馆行列。市民间工艺博物馆常年举办公益性民间工艺展演,红色文化系列讲座“人民讲堂”成为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主阵地。各县(市)区充分发挥“两馆一院”、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主阵地作用,积极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形式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文化惠民、文化乐民的功能作用不断彰显。 大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创建工作。井陉县318个行政村共建有各类文化广场343个,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广场”的目标,正待文化部验收。正定县建成了图书馆新馆,对文化馆和常山影剧院进行了功能提升,对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了达标建设,95%以上村街建设了文化广场,并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在省级示范县创建中,正定县、井陉县被命名为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 注重扎根人民,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以“文化进万家”为主题,对接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活动格局,打造了文艺舞台不落幕、惠民活动不断档的民心工程。我市专业艺术院团全年持续下基层演出800场以上,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优秀传统剧(节)目;同时,结合基层需求,组成文艺演出小分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欢乐基层”惠民演出,把最美的精神食粮送到社区、学校、工地、军营等。 每年4月到10月,组织各县(市)区广泛开展“彩色周末”文化工程,突出地域特色,5500余场文艺演出吸引了企业、机关、学校、军队、社区等广泛参与,让全市的广场、公园、社区、农村动起来、火起来、靓起来。“千场电影进社区,万场电影进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也同时进行。全市200多支放映队伍,常年坚持活跃在广大农村和社区,每年免费为老百姓放映约50000场免费电影,确保了每月每村放映一场免费电影。 几年来,还精心打造了“庆新春”欢乐大广场、“盛世欢歌”文化游园、“千人大比舞”、春节大庙会、民间花会展演等品牌文化活动,丰富了节日文化内涵。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坚持重心下移,每年组织文艺工作者到基层教、学、帮、带, 开展舞蹈、声乐、书法、戏剧表演等文艺辅导超过2万人(次),2015年全年辅导2800课时,辅导人次突破了3.7万,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带动力。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惠民淘书节等活动,营造了书香省会氛围。在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我市图书阅读率以73.3%位居全国第二;在首次全国100个城市全民数字阅读排行中,我市位列第15名。 注重抢抓机遇,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影响力逐步扩大 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积极搭建文化艺术交流与展示为平台,提高了城市软实力。配合相关部门,成功举办第14、15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推出的马戏嘉年华活动惠民演出,调动了市民的参与积极性;以马戏大篷演出为核心开辟的旅游专线,融特色餐饮、互动游艺、创意 集市和商业会展等综合体验于一体,促进了杂技艺术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 加强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组织市直艺术院团及演出经纪机构参加京津冀演艺项目交易会,受到同行赞誉。组织市青年评剧团参加中国评剧艺术节,评剧《灯魂》等剧目获得“优秀剧目奖”。组织市河北梆子剧团赴北京、天津参加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展演,赢得专家和观众普遍好评。组织市歌舞团、市河北梆子剧团、市丝弦剧团,参加“中国梦·黄土情——晋冀蒙陕甘宁六省(区)地方戏曲及民乐民歌三展”活动,展示了我市艺术院团的整体实力。市京剧团赴北京参加京剧大师荀慧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荀派代表剧目《勘玉钏》和《桃花村》,引起轰动。市评剧院一团赴苏州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展演,评剧《安娥》以地方戏讲述石家庄名人故事,打响了城市文化品牌。市艺校与北京、天津及省艺术职业学院建立艺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签署了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探索出艺术人才教育培养和演艺术交流合作的新途径。 注重产业融合,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以项目为引领,通过重点行业带动,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不断壮大演艺娱乐、出版印装、动漫游戏、广电传媒、文化旅游、民间工艺品等传统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体育、金融、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实施文化产业拳头项目带动战略,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培育石家庄新长城国际影视城、正定新区文化产业园、正定城市文化乐园、河北新东印刷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聚集区。 按照“一县一品”思路,加快推进无极剪纸、晋州紫铜浮雕等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新乐市、原藁城市、井陉县、正定县入选河北省文化产业“十强县”。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组织文化企业参加北京文博会、深圳文博会,组织和参与举办省特色商品博览会、印装机械博览会和动漫节,促进展会经济发展壮大。做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创建项目——文化惠民卡推广工作,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洪顺曲艺社入选我市夜经济十大名片。 注重提升管理,加强传承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 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和保护力度,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成功召开全国古城保护现场会,持续推进正定古城保护工程,17项文物保护工程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隆兴寺天王殿、方丈院保护维修展示工程全部完工,南城门、瓮城、月城及城墙修缮工程进展顺利。编制《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东垣古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积极谋划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加强重点文物保护与利用,实施了天 护陀罗尼经幢、铁行会馆等一批重点文物修缮工程。完成我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认定工作。启动全市文物安防系统项目建设,加大文物执法督察力度,确保了全市文物安全。 建立健全市、县两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加大非遗传承力度,非遗进校园、非遗传承基地和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成效明显。“石家庄评剧”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传帮带式学员培养模式受到文化部高度肯定,“西路评剧人才培训”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扶持。组织开展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举办“穿越千年时空,探秘中山文明”公众考古活动,使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深入民心。 注重规范管理,提升依法行政能力,社会文化环境有力净化 坚持管理和建设并重,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文化市场管理法治化水平,构建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文化市场新秩序。完成文化新闻出版与广电执法职能的整合,加强了综合执法队伍内部建设和外部工作机制建设,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 健全市场监管体系,深入开展“节日期间市场整治行动”“校园周边治理”“暑期网吧专项治理”等专项行动,确保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全面启用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促进文化市场监管信息化和规范化。试点实施网吧转型升级,行业形象明显提升。 深入“扫黄打非”斗争,组织开展“净网”“清源”“护苗”“秋风”等专项行动,有效整肃了出版物市场,净化了网络文化空间。深挖案件线索,有效震慑了不法分子。强化广播影视宣传纪律,加强安全播出保障工作,确保安全优质播出,万无一失。先后荣获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查处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等称号。 注重完善机制,构建版权服务体系,版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 以版权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积极推进版权服务技术、模式和机制创新,搭建宣传服务平台,版权管理和保护水平显著提高。大力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探索建立版权纠纷调解机制,形成了“委托调解、调诉对接、司法审判”合一的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新模式。加强部门协作,强化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打击侵权盗版和假冒伪劣专项行动,加大对侵权盗版犯罪案件的刑事打击力度,市版权局连续十年获得国家打击侵权盗版有功单位称号。 在过去五年中,我市文化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大局,积极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版权)事业得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4年,在五年一度的文化部、人社部“三先”表彰活动中,市文广新局作为全省唯一一家地市级单位,荣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市文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深入推进文化与相关领域协调发展,确保“十三五”开好局,为加快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步伐,努力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