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为民国之状,中为80年代重修前影象,下为今景
敌楼今昔
城市商报5月12日刊出《老照片里的木渎敌楼》一文,可惜的是这座极具风情的敌楼已成往事,令人唏嘘。不少读者关注起了苏州如今仅存的明代敌楼,它就是枫桥敌楼——铁铃关。
铁铃关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据方志记载,公元1554年起,倭寇烧劫阊门、枫桥一带,一年后,又从浒墅关窜犯枫桥。苏州军民英勇奋战,全歼寇贼。为保卫苏州城,加强枫桥至阊门一带的防卫,枫桥敌楼建了起来,也就是铁铃关。
如今重修后的枫桥敌楼依然巍峨伫立,那么早年它是何等模样呢?今天,随商报拍客杜祯彬提供的新老对比照片,我们一起回眸从前。
为何只有它幸存
苏州历史上有三座敌楼,皆为抵御倭寇而建,一为木渎敌楼,二为葑门敌楼,三为枫桥敌楼。为何唯独枫桥敌楼铁铃关,百年来风姿如旧,成为苏城唯一保存完整的抗倭遗迹?
很显然,这要归功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铁铃关身处枫桥古镇,枕古运河,踞江枫桥,比邻寒山古刹,周围俱是千年名胜,它也与这四处景点并称“苏州五古”,令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据方志记载,铁铃关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初为三层高,约三丈六尺,下垒石为基,上覆以瓦,旁置多孔,与关前的古运河、枫桥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是扼守苏州城西的重要关隘。四百多年前的铁铃关已没有照片可看,但必然是巍峨雄伟的,否则如何抵御倭寇,保卫苏城?
照片中,与铁铃关相伴相依的,便是自唐以来人们相传诵的古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朝诗人张继这首千古绝唱,将无数人的思绪拉到了这一带。一桥一楼,映衬成景,古韵相通,金戈铁马的铁铃关,骤然多了几分诗情画意。
曾经破败煞风景
清朝时铁铃关便渐失原貌,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次年改称文星阁,阁楼又因故颓毁,到清末只存底层拱门。
我们看民国老照片中,铁铃关已只有一个方方正正的底层城楼,上部显然已经倾塌,坍塌处杂草丛生,甚至树也长得高高。再看这些老照片,无法不让人心生感慨,那是一个不安定的近代中国,被淹没了的景观又岂在一处两处?苍凉的滋味,透过照片进入观者眼眸。
尤其,萧瑟敌楼前,几个日本兵站在桥上的照片,足以令我们心如刀割。
即便如此,照片还是送来了哀怨而优雅的江南,送来了水乡的生活与味道。城洞连接枫桥,挎着篮子的妇女在此经过,这是百姓生活的必走之路。桥底下,轻波荡漾。沿岸边,是江南特有的粉墙黛瓦,枕河人家,渔舟点点过枫桥,烛火添灯盼人归。虽只剩半壁城关,铁铃关在枫桥人心中依然是归家的象征。
八十年代后,国家统一规划枫桥古镇,铁铃关也得幸加以重修,1987年基本恢复清朝规模。
幸好此楼尚安好
查阅了许多资料后,记者再走近铁铃关,全然是一番不同的感受。
这儿是苏州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小男孩在城洞里蹦蹦跳跳,沿着台阶跑上跑下探索“秘密”,站上城楼大呼小叫。身后的阿婆看着小孙子,或许在乐呵呵地回忆,她小时候也常上这敌楼玩耍,有时捉迷藏,有时随着男孩子“打仗”,有时登高望远看阿爸姆妈归家的身影……
他们看不到历史的烽烟,却能依稀感知铁铃关是有故事的,而且由于这特殊的建筑,人们会很容易记住相关的往事。
如今的铁铃关,早已划进了枫桥景区,保护十分妥善。
古迹所能赐予的,远远超出我们想象。对比失落了的木渎和葑门敌楼,若不是眼前这座枫桥敌楼,多少历史将无迹可寻!(吴梦奇/文 商报快客 杜祯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