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一家言:让民间艺术“活”起来
稿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2011-08-19 09:36
【文化·视点】一家言:让民间艺术“活”起来
环县道情皮影,这个并不起眼的“窑洞文化”,经过民间艺人的传承、政府部门的保护和商家企业的开发,已经走出大山,走进城市,而且频频走出国门,现已发展成为环县文化兴县的大产业。小小皮影,也成了展示中华传统精品文化的载体,老区环县保护开发道情皮影的成功做法,给我们很多启示。
古老的道情皮影戏,经过口传心授,流传数百年,曾是过去封闭落后的环县群众主要的精神食粮。随着时代的进步,道情皮影面临失传和消亡的困境。其实与环县道情皮影一样,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全国到全世界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并在今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依法对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保护。
我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目前已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花儿”),国家级“非遗”名录61项,省级“非遗”名录264项,市级“非遗”名录811项,县级“非遗”名录2422项。这些名目繁多的“非遗”项目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古老的民族婚俗、民间戏曲、舞蹈、手工艺品等民间民俗文化,已与我们的现代生活渐行渐远。如果不加以传承保护,不加大宣传和开发研究,很多民间民俗文化就会失去活力和魅力,或者会很快“死”去。只有让传统的民间艺术“活”起来,“动”起来,发展起来,才能使民间艺术重获生机,真正为群众带来精神享受。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首先要搞好传承保护工作。传承保护是核心,是基础性的工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好,以后的开发研究和发展就无从谈起。老区环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舍得花钱、花精力,组织有关部门走村入户,挖掘整理,全面普查,扎扎实实搞好皮影传承保护工作。这方面,兰州市也做了有益的探索。2010年在兰州金城关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对兰州部分“非遗”项目进行整理复原,并复建“兰州民俗文化一条街”,使这些“非遗”“活”起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这里已成为外地游客向往之地,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其次是适当合理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产业开发并不矛盾,搞得好反而会促进民间民俗文化良性发展,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但如果一味地注重产业开发而忽视保护,就会失去其本来面目,反而对文化是一种破坏。环县在皮影产业开发方面一开始就把好这个“关口”,培训和扶持民间艺人,确保每年生产的几十万件皮影都是纯手工制作,确保道情是原生态传承,并建立保护传承机制,采取为民间出名艺人发放补助的办法,鼓励传承人。他们实践的理念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必须保持原汁原味,保持特色,否则就砸了牌子,得不偿失。
三是加大宣传,扩大影响。大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都深藏在大山里或人民群众中间,如果不深入挖掘整理和扩大宣传,很难让外界知晓。环县山大沟深,偏远落后,交通闭塞,这样的环境,正是道情皮影得以留存下来的土壤。反过来如果没有很好的宣传,环县道情皮影就很难走出大山。多年来,县上正是通过组织出省演出、拍摄电影、举办艺术节、成立研究会等各种形式,加大道情皮影的宣传。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媒体也多次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班及艺人进行专题报道,使环县道情皮影声名远播。如今人们一提到环县,就会马上想到皮影;一提到皮影,马上会与环县联系起来。
当然,各地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方面,探索出了不同的方法和经验。不论采用何种办法和手段,我们的目的都是让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保留下来,传承下去,发挥作用,真正成为提升群众素质、愉悦大众心灵的精神产品。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名录 财富 成功 承保
[发表评论]
编辑: 陈瑶
相关新闻
【文化视点】厚积薄发精彩纷呈 2011-08-12
【文化视点】孙万福故乡看文化 2011-08-12
【文化视点】斯文·赫定与丝绸之路 2011-08-12
【文化视点】图书馆与书店 2011-08-12
【文化视点】漳县有个“漳贵宝” 2011-08-05
【文化视点】收藏是种责任 2011-08-05
文化视点:丹青不老赋苍生 访画家陈伯希 2010-11-19
[文化·生活]文化视点:网络恶俗何时休? 2010-07-23
文化视点:我们从远古走来 2010-06-04
文化视点:情系《大秦岭》 2010-04-16
Can not find mark:zw_wzli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