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剧照
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周宁)就在人们高喊“中国今年电影票房必破100亿元大关”的口号时,中国的电影票房又出事儿了:与“《唐山大地震》投资方自卖自夸”和“《阿童木》制片方注水造假”不同,这次是院线方赤裸裸地“偷”:有媒体惊曝,一些影院为获取更大的分成比例,不惜用“出错票”的作弊手段,让观众拿着《赵氏孤儿》的票入场看《大笑江湖》。
失控的“票房情结”就像毒瘤,正一步步侵蚀着从投资到制片再到院线的电影生产链条中的每个环节。“只要有票房,招数可劲使”的思维让“票房风波”不断,以致人们沉浸在一串串不断飚高的票房数字时,却很难看清“票房迷雾”的背后。
缺失的票房监管
“偷票房”事件其实拷问着我国电影票房的监管机制。由于技术水平滞后、监管制度缺失,我国的“电影票房信息系统”既无法实时监测全国所有影院的票房数据,更对发行方和院线方的“偷票”行为无能为力。
由于缺乏有效的计票监管手段,再加上票房数据发布滞后,一些投资方、制片方、院线方甚至导演统统变成“权威发布者”,肆意公布票房数据“忽悠”观众掏钱看片,而且张口就来、见人就吹、信口开河、随心所欲,票房“数出多头”甚至“一天几变”的情况屡见不鲜,使其真实性、权威性大打折扣。
更令人无奈的是,为避免票房造假、维护自身权益,作为被监管者的一些文化企业(如“华谊兄弟”)不得不当起“监管员”,自掏腰包在全国范围内聘请监票员,用“逐一清点人数”的方法“监督”影院是否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