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监管真空下,线下理财乱象还要乱多久?
在过去一年,形形色色的线下理财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高档的办公环境,高额的产品收益率,有房产作抵押,万无一失的保障,毫无坏账率的机构声誉,这似乎是大多数线下理财机构的写照。在理财机构员工的口中,这样的理财产品堪称“完美”。
但与此同时发生的,却是理财机构屡屡爆发跑路危机、兑付危机的消息。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线下理财公司爆雷15家,受害投资人超过20万人次,涉及资金规模近1000亿元。
今年6月,新京报记者走访了24家线下理财机构。调查显示,八成线下理财机构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在8%-12%,但与此同时,不少理财机构的员工并不十分了解资金的具体投向,对于具体贷款余额也均表示“不清楚”。
理财机构“爆雷”,涉资金规模1000亿元
中晋系被查,堪称线下理财机构近期的一大热点。
2016年4月4日,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对“中晋系”相关联的公司进行了查处,实际控制人徐勤等人在准备出境时被公安人员在机场截获,其余20余名核心组织成员在4月5日也被全部抓获。
上海警方公布的信息显示,自2012年7月起,以徐勤为实际控制人的“中晋系”公司先后在上海及外省市投资注册50余家子公司,并控制100余家有限合伙企业,租赁高档商务楼和雇佣大量业务员,通过网上宣传、线下推广等方式,利用虚假业务、关联交易、虚增业绩等手段骗取投资人信任,并以“中晋合伙人计划”的名义,变相承诺高额年化收益,向不特定公众大肆非法吸收资金。
中晋资产并非首家,也不是最后一家爆雷的理财平台。近期一段时间,线下理财平台频频爆出跑路或违法等问题。望洲财富上演董事长杨卫国失联又回归的闹剧;上恒资产董事长失联,集团报案;上海晋兴资产疑似跑路,未兑付金额达4亿元……
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线下理财公司爆雷15家,受害投资人超过20万人次,涉及资金规模近1000亿元。
对于近期线下理财频频爆雷,分析人士表示,造成线下理财公司频频爆雷的原因在于“资产荒”时代,当前监管存在监管真空,对非法集资的侦查和处罚力度不够,导致很多线下理财公司愿意铤而走险。
非法集资案件三成出自理财
4月27日,相关部门透露去年非法集资新发案数量达到历史峰值。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杨玉柱披露,据不完全统计,投资理财类非法集资案件占全部新发案件总数的30%以上。据悉,今年下半年将围绕非法集资开展全国专项整治活动。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称,不少线下理财公司已经形成了一个旁氏骗局的产业链,很多线下理财公司并不是经营不善跑路的,而是在成立之初就有预谋。同时,多数以线下门店为基础,以中老年为主要的营销对象,蒙骗没有金融基础知识、甚至普通经济常识的群体,通过打擦边球、甚至直接违法法律法规的形式开展业务。
分析人士认为,整治线下理财市场乱局,“疏”比“堵”更 重要,应当建立线下理财的资金托管制度和白名单制度,确立投资者适格制度等。
【目标人群】老年人最受理财公司青睐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线下理财公司的门店多靠近居民社区,老年人是这些理财公司最青睐的客户。而这类人群大多数没有金融基础知识甚至是普通经济常识。
对于门店的选址,线下理财公司也作了有意识的考虑,多数靠近地标附近的居民社区,或选择在小区门口显眼处设立门店。
泰和财富的一位投资经理称,到他们公司投资的,都是50 岁左右,有一定积蓄的人,投资额也较大。“不少老年人的钱放在我们这里,三十万、五十万。是我们去找的他们。以前都在超市等地方发广告。现在不发了,要低调。”和信财富一名员工说。
业内人士称,中老年客户对互联网知识比较匮乏,不太懂投资理财,对于风险的评估和对投资平台的真实情况甄别能力不足。不过,受到负利率时代高回报的诱惑,往往容易成为线下理财公司的眼中“肉”。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表示,很多线下理财公司并不是经营不善跑路的,而是在成立之初就有预谋。同时,多数以线下门店为基础,以中老年人为主要营销对象,蒙骗没有金融基础知识、甚至普通经济常识的群体,通过打擦边球、甚至直接违法法律法规的形式开展业务。
【理财收益】多数理财仅口头承诺收益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线下理财公司的最高收益率在12%-14%。
对于这一收益,线下理财公司的员工首先表示绝对安全,承诺保本保收益,但由于与政策相悖,保本保收益并不写进合同中。
不同线下理财公司起投金额、资金流向有别,但投资周期基本按照一个月、三个月、半年及一年来划分,也有的期限为两年。一年期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基本都在12%-14%。
三金鑫财富提供的一款理财产品介绍显示,其一个月、三个月、半年及一年的产品收益分别为7%、9%、10%和12%。
和信财富的一名员工将公司的一张收益率表摊在新京报记者面前,这份收益率表写得十分详细,其一年期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最高可达14%。
当记者提出拍照的要求时,该员工称,收益率表不能拍,因为国家政策不允许平台保证收益率,所以只能看不能拍。
“我们签的合同上也没有保本保收益的说法,只是写明预期收益率。”和信财富的上述员工称。
安信卓越广渠门店的客户经理也表示,公司理财产品“月月通”的年化收益为12%,承诺保本保息,但随后又解释道,虽然会口头像投资者担保,合同里却不会出现保本保息的字样,会用稳健收益来代替,最后的实际效果是一样的。
另外,有多名理财公司员工称,由于银行利率下滑,目前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低于往年。
【坏账风险】多数员工称不存在坏账率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线下理财公司都表示,公司资金安全没有坏账率。专家分析称,线下理财公司推介产品时并不充分揭示风险。
新京报记者以投资者的身份实地调查时,多名线下理财品台的员工表示,公司没有坏账率,有房产抵押,资金十分安全。
财富大管家的客户经理王先生说,公司坏账率为零,资金流很安全,不会出现兑付危机。泰和财富的一位投资经理称,借贷人都有房产等抵押,一旦逾期,公司是有能力追回来的。
和信财富和拓天伟业的员工也表示,公司没有出现过一例欠款不还的情况。但该员工同时称,自己也不知道公司每月贷款多少,收回来多少。
另外,有线下理财公司的员工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公司在贷款端出借资金的利率在法定范围内,但行业都有服务费,加上服务费,出借资金的年化利率可能达到30%。
“比如基准利率是1.5,年化利率就是18%,我们再收一个点的服务费,一年是12%,这样就是12+18,也就是30%。”和信财富的员工说。
对于行业的风险,一位投资经理称,最担心的是突然的挤兑,假如发生挤兑了,公司可能一时没有那么多的现金流来应对,容易产生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刚表示,线下理财产品这一销售行为并不规范,向不具有风险识别能力的投资者销售产品,推介产品时不揭示或不充分揭示风险。
中国社科院金融法律与监管研究基地副主任郑联盛认为,由于资产负债、期限和收益率都呈现严重错配,线下理财的流动性风险只是时间问题。
【资金流向】部分员工称“不关心”
据线下理财公司员工的介绍,投资者的钱一般投向中小微企业贷款,这些贷款基本都会以房产做抵押,但具体的贷款投向,不少员工并不了解,也不关心。
财富大管家的客户经理王先生称,与投资者签订合同会明确资金的流向,投资者也可以去现场实地考察。王先生表示,公司做的是P2C,产品的资金主要用于中小微企业的贷款。
钱生钱财富管理中心客户经理向新京报记者推介了一个移动医疗车的投资项目,称移动医疗车由山东达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主要用于免费健康体检,但需要募集包括造车、配备医疗器材的前期投入。上述客户经理表示,该项目是财政拨款,没有任何风险,政府扶持补贴,万无一失。
对于借款人拿钱去做什么,也有不少理财公司的员工不太了解,只宣称公司有良好严格的风控。和信财富的员工称,“借钱干嘛跟我们有啥关系?倒闭了可以卖房产。不管他借钱干嘛,只要有房产就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刚表示,线下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严重不足,投资者很难真正了解所投资金的真实去向。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称,理财机构中钱的投向哪里也是乱象丛生。理财机构要固定给投资者8%以上的收益,这部分收益是靠投出去的钱能够产生更高的利润和回报。现在环境下,连银行都很难找到这样收益的项目,这些理财机构又如何能做到?
【资金安全】“有房抵押”、“现场考察”成重要砝码
有房做抵押,在大多数理财公司员工看来都是最重要的担保砝码。但事实上,有房作抵押,也很难保证不上当受骗。
多家理财公司的员工向投资者推介时都会反复强调,借出去的钱有房子做抵押,而且是北京的房子。
财富大管家的客户经理王先生称,这些贷款企业需要将房产等产业抵押在平台,即使这些企业资金出现问题,公司会第一时间处理他们的产业,以此保证投资者的资金安全。
“我们借钱出去都是要他们拿北京的房本做抵押,房本、公证书等一套手续都是齐全的。比如你要借200 万,就要拿500 万的房产抵押。”和信财富的员工说。上述员工把6 月15日刚签订的合同、房本和公证书展示在记者面前。上面显示,一位借款人的房产评估447 万,借款金额为330万。
翼扬财富一位员工表示,投资者可以亲自跑一趟,去核实一下,看看“钱借给谁”、“房子在哪”,核实下是否有资产抵押。但他同时表示,有些手续也有可能是假的。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首先要确定这些机构有没有抵押贷款的资质,很多机构是没有资质做这个业务的。其次才是考虑风险问题,并不是有房产抵押资金就安全了,抵押物也面临各种风险,比如因为抵押资料不全而使得抵押无效,或者重复抵押没有核查清楚等,这些都使投资者面临风险。
曾刚表示,小贷公司抵押贷款是用自己的钱,而这些理财机构是放出去投资者的钱,按照道理抵押物应该在投资者手里。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现在是理财机构受益,投资者承担风险,整个行业乱象丛生,理财机构收回来钱拿着钱跑了很容易,也没有什么有效的监管,不像银行是有严格的监管的。
【监管空间】部分理财公司线上线下“穿马甲”
新京报记者调查中发现,为了躲避政策监管,不少理财公司线上线下“穿马甲”。分析人士称,由于存在监管真空,线下理财公司更难以掌控和检测;处罚力度不够令很多人铤而走险。
根据政策规定,P2P网贷平台不能在线下开设理财门店;反之开设理财门店的则不允许在线上销售P2P 产品。不过记者在走访时却发现,多家线下理财公司为躲避政策监管,换一个名称在线上继续销售理财产品。
华镇金融控股客户经理刘先生说,其线上理财产品不是在官网上购买,而是在“ 我爱投资”这一线上平台购买。虽然名称不一样,但人事系统,财务系统却是一样的。类似的情况在普伴财富及其线上平台“大白金融”,善林金融及其线上平台“善林宝”之间也均有出现。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表示,对线下理财并未严格准入门槛,工商登记注册后就开门营业,并未获得金融业务资质,却从事小额贷款为主的金额业务。同时,由于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特别是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权限和能力的掣肘,相比线上理财,对线下理财更是难以掌控和检测。
尹振涛同时表示,对非法集资的侦查和处罚力度不够,也让很多人愿意铤而走险。
七成员工称坏账不足1% 贷款余额大多“不清楚”
随着e租宝、望洲财富等理财平台相继出现问题,越老越多的线下理财平台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投资者资金的收益率和安全性也备受关注。对此,新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北京的线下理财平台,对24家理财平台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理财产品平均投资期限是6-12个月,79.17%的线下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8%-12%,占比近八成。
从资金的投向来看,70.83%的资金投向中小企业借款。但新京报记者在实地走访过程中发现,不少线下理财平台的客户经理并不十分清楚资金的具体投向。
超七成的线下理财平台员工声称公司的坏账率在1%以下,还有员工在调查中信誓旦旦表示公司坏账率为零。不过具体问到公司的贷款(待收)余额等具体问题时,八成以上的员工表示并不清楚。
在线下理财平台员工看来,当下行业最大的挑战是经济不景气,信用风险上升;政府政治与监管不确定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