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湖南省财政厅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两年内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6亿元,支持24个县市区开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试点,探索形成了桃源、涟源、南县三种模式,找到了农村“三产融合”的融点。
第一个融点———桃源模式:支持推进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的融合
桃源县借助“互联网”的东风,积极探索以农村电商为引擎,“倒逼”农村一二三产有机融合,支持通过垂直一体式、契约联结式、平台推进式、协会组织式,创新“电子商务+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模式,打造“下游带上游”的全产业链条。
支持“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融合,解决营销端“碎片化”。支持新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8个,服务领域涉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及农民生活的各个环节,发展形成直销、众筹、个性化定制、线上线下同步的农产品营销全新模式。
支持农业经营主体“接二连三”融合,解决生产端“碎片化”。探索“以销定产”机制,创新农户以信贷资金参股、以项目资金参股、合作社和企业合股等利益联结关系,打造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融合基础型、合作社融合发展型、龙头企业融合引领型等模式,着力提高农产品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匹配效率。重点支持28个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实现产品初加工及地产地销;支持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全产业链服务,并探索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家餐饮等多种功能开发;支持9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头联创大型农资市场,开展农资供应服务,一头共建富硒产业基地,保障加工原料来源。
支持产业体系前延后伸融合,解决产业链“肠梗阻”。通过支持农业产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整合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拓展价值链,在产前环节,支持农资统采统供、土地租赁流转、资金互助;在产中环节,探索租赁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联种联收;在产后环节,健全订单购销机制,采取定点定量、代购代销、直采直供等方式实现农民劳动价值。今年桃源水稻产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覆盖到41.2万亩,比上年增长55%。
第二个融点——涟源模式:支持推进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和品牌经营的融合
涟源市依托桥头河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通过加杠杆、组团联盟、契约联结等方式,将蔬菜小产业做成园区“巨无霸”,整合优化农业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品牌经营,健全利益共享和实现机制,全力打造一二三产联动效果显著的精品园区,为涟源市进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湖南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湖南省农产品出口基地县市做出重要贡献。
支持园区辐射,实现跨产业协同。集中打造“蔬菜公园”核心区,重点建设3500亩蔬菜基地、4000米生态河堤、6000余米标准化机耕道、6000米主渠、2400平方米智能温室大棚,辅以蔬菜主题展示厅、沿河自助烧烤带、蔬菜自采区,有机串联沿河绿化带、珍贵树种观赏保护、林下经济推广示范带、茶花观光园、食用菌加工技术观摩基地,形成多点辐射、优势叠加、良性竞合的生态网、旅游网、消费网。
支持融合经营,实现跨阶段协同。做精产品,重点瞄准水稻、蔬菜、茶油、茶叶、软籽石榴等优势农产品,深度立体开发;做大资本,撬动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投入园区资金占总投资的90%,在标准化厂房、规模基地、生产线建设等方面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38亿元;做优品牌,强化品牌营销、整合、传播,提升“桥头河”“肖老爷”“湘山”“玖久鲜”“邬辣妈”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支持利益共享,实现跨群体协同。支持推进农民职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巩固农民、企业、园区的利益联结纽带,提高农民共享三产融合成果的获得感。2015年,园区共流转土地19300亩,农民增收1158万元;园区总产值达27.8亿元,农民增收近7000万元,安置劳动力3000余人,园区农民工人均工资性收入达32000元,同比增长38%。
第三个融点———南县模式:支持推进产量、质量、效益、生态、安全的融合
南县深度挖掘 “洞庭鱼虾美”的资源优势、区域特色、文化底蕴,立足产量、质量、效益、生态、安全,支持多维度开发、多要素汇聚、多价值凝结,将小产品做到极致,从“土里刨食”转变为“土里掘金”。
支持技术渗透,提高生态附加值。支持推进生态链和产业链结合,集成组装、配套创新稻虾生态种养关键技术,重点推广“一稻三虾”“稻—虾—鳝”或“稻—虾—蛙”等综合高效种养模式,实现资源梯度、循环、综合利用,虾稻米市场价高于普通大米15%,年亩平效益达4000—5000元,最高可达6000—8000元。
支持智能种养,升级品牌含金量。支持推进智慧农业平台建设,实现智能化决策、精准化种养、可视化管理、网络化订单、快捷式配送、质量可追溯,目前有32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个农产品取得了“三品一标”认证,淡水小龙虾品牌“渔家姑娘”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好好食”认定为湖南省著名商标、湖南名牌,“溢香园”“金之香”等优质虾稻米品牌和“麻河口油焖龙虾”“宁婆婆龙虾”等小龙虾餐饮品牌正在崛起。
支持集约配置,打通要素大循环。依托7家养殖企业、32家合作社、8300个稻虾综合种养户,通过横向或纵向的延伸、交叉、渗透、重组、衍生,加快引导水面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集约使用,支持打造集科研示范、良种繁育、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餐饮服务、出口贸易、观光节庆、康养休闲于一体的农业复合体,重点建设“四大基地”(虾稻米生产加工基地、稻虾生态种养示范基地、种苗选育繁育基地、精深加工基地、甲壳素生物产业基地)和“三个中心”(生物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现货交易中心、技术服务与品牌输出中心)。
发挥财政职能,推进“三产融合”
桃源、涟源和南县从自身实际出发,对财政支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不同模式,积累了典型经验。但在实践中也发现,大产业需要大引擎、大发展需要大平台、大融合需要大整合,财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必须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在市场激励、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资金投入等方面及时跟进、配套支撑。
支持领军企业、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和产业链核心企业发展。通过设立基金、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园区孵化、市场培育、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特别在信息综合服务、产权评估和交易、科技创新和共享合作方面增强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打造农村“三产融合”的强大主体。
支持外部性较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采取PPP、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等方式,开展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原料生产基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烘干、物流体系改造升级,更重要的是为“农业+互联网”、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铺路,突破农村“三产融合”的设施条件瓶颈。
支持具有乘数效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公共平台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补助和以奖代补等,支持企业、合作社和专业组织开展良种选育、土壤改良、品控追溯、检测认证、信息咨询、市场营销等社会化服务,开发建设土地流转登记、灾害预警、农技服务、农机调度、物联网监测等公共平台,降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交易费用。
加大涉农资金整合。理顺各级支农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推进农村“三产融合”规划与支农政策的合理衔接,创新涉农资金统筹投入、集中使用、强化管理的机制,破解农村“三产融合”政策资源“碎片化”的困境。
完善金融服务。探索“财银保”联动机制,逐步扩大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试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住房财产权等抵押担保业务,推广农机设备、运输工具、仓储设施等抵押担保方式,完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提供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服务,引导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支持农村“三产融合”,缓解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资金紧缺的现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