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物:罗昊,1987年2月现任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某型号雷达负责人,技术工程师,四川成都彭州人。点火,发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腾空而起,带着绚烂的尾巴,直插云霄。绚烂的背后,一旁静静的角落里,30
吴昊在发射现场,那对讲机者。
原标题:
人物:罗昊,1987年2月
现任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某型号雷达负责人,技术工程师,四川成都彭州人。
点火,发射!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腾空而起,带着绚烂的尾巴,直插云霄。绚烂的背后,一旁静静的角落里,30岁的成都小伙罗昊,默默地直视着前方,白净的面庞冷静地就像一潭死水,没有任何波澜。
“跟踪正常!”成功捕获目标的消息从一旁传来,这四个字就像是一颗定心丸,让罗昊彻底放松了下来。原本冷静的面庞,也慢慢舒展了起来,浮现了浅浅的笑意。
1987年出生的四川彭州小伙罗昊,现任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某型号雷达负责人,技术工程师。每一次发射任务,都需要有强大的测控系统进行追踪,从而为指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如果把捕捉任务当成一个接力赛,“万里测控第一棒”就是罗昊所在的团队来负责技术攻关。
在本次天舟一号发射任务中,在以罗昊为主的小组攻关下,成功将火箭出塔捕获时间提前了2秒。这短短的两秒钟,对外界来说,可能根本察觉不到。而对于航天工作来说,提前一秒,就是一个质的飞跃。
A面:技术攻关达人
提前了2秒之后未来希望能超前捕捉
“换用S频段跟踪引导。”
“跟踪正常!”“好样的!”发射任务前夕,文昌航天发射场某型号雷达的方舱里传来阵阵掌声,负责人罗昊沉着冷静地将目标捕捉后,才缓缓地舒了一口气。无数次试验,不厌其烦地创新跟踪,为的就是天舟一号任务追踪捕获万无一失。1987年出生的罗昊,年纪并不大。但已先后经历了长七、长五等多发任务。在他看来,每一发任务不同,意义也不一样。这次为天舟一号做测控,是真正意义上的载人航天发射任务。这一次,意义更大,对于他的工作要求,自然更高。
什么叫万里测控第一棒?“简单的来说,我们的工作就是雷达跟踪,为火箭起飞后,给火箭飞行弹道做测量。”罗昊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本次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和天舟一号可以看做一个组合体。测控追踪工作可以看成一个接力赛,而他们的测控工作,就是万里测控的第一棒。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出塔的飞行位置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并将数据反馈给指挥层面。
火箭出塔之后,起飞阶段非常重要。如果出现追踪空窗期,将是非常危险。作为测控第一棒,必须尽快追踪捕获,最好是火箭离开地面就能迅速跟上。这一次,以罗昊为主的五人技术小组,经过创新,对设备进行了技术改进,更是提前两秒钟就追踪到了火箭信号。“在起飞阶段,提前一秒和两秒完全是不同的概念。”罗昊告诉记者,这也就意味着,以前在5秒时可以捕捉追踪,现在提前到3秒钟就可以实现。而这关键性的两秒钟,至关重要。它可以提前将火箭飞行位置的参数和数据,更早的被获知到。为指挥决策和下一步的任务提供的强大的基础支撑。
为此,罗昊所在的技术团队,早在驻站之前,就展开了技术攻关。对信号处理的关键算法进行改进,提好设备能力。而在此前,他们还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过程中,进行了试验测试。
“其实这次发射任务技术上应用,是无数次试验和改进的结果,当然也是建立在前期长五稳定跟踪的前提下,相对来说,技术操作层面有底气。”罗昊告诉记者,这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航天人攀登技术高峰的动力使然,也是中国航天发展必然结果。未来,他希望能够实现0秒追踪,最好是超前追踪。
B面:擅长写诗的才子
“既然来干航天了就一定拿出点成果来”
作为地地道道的成都小伙儿,罗昊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读的。
作为是一个纯理工男,他感性多情,擅长诗词、写作、绘画、篆刻和书法。在身边朋友的眼中,他是“大才子”,也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
罗昊脑瓜灵活,早在研究生时期,他便自己开办辅导学校年收入达几十万,被同学们称作“罗校长”。毕业前夕,当大家都为应聘求职而烦恼的时候,他却断然婉拒了华为、中兴等著名企业的offer。放弃了在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发展前景,选择了文昌航天发射场。
这在很多人看来,难以理解。在踏上飞机奔赴海南的那一刻,他写下了一首《成都再见》的藏头诗表明心志并勉励自己:“成人离家舍故土,都城入眼渐远处。再问抉择犹不会,见吾寻梦从军途。”
发射场工作忙,实验任务重,但是并不耽误罗昊抽出时间来搞自己的科研。在工作之余,先后承担5项科研项目的研制,在核心期刊上4篇论文。罗昊带领团3个月内完成了测控设备一键式跟踪研究,并成功应用于某型雷达设备,顺利执行10余次过路星跟踪任务。
他告诉记者,所谓“一键式跟踪”技术就是实现了设备从“五人操作”到“无人操作”,从“有人跟踪”到“智能捕获”改进。这种改变,首次实现了首区段测控设备一键式跟踪捕获的可行性分析和验证,极大提升了测控设备智能化运行水平,
在一键式跟踪取得实质性成果的同时,他又着手远程操控的设计和研究,率先在某雷达设备上完成远程操控功能的开发,实现设备的远程控制功能,有效提升了设备智能化水平。
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到,作为某雷达设备数据交互软件国产化的负责人,罗昊带领组内人员在两周内率先完成国产化软件开发,并完成联试联调。2016年他申请课题进行某频段小型信标机的研发,经过半年努力现已基本完成样机研发,该套设备的研制成功将实现使有针对性的信标机用于实战化训练,使每次使用成本从2000元变为500元。不仅改变了曾经依靠外购的状况,提高了经济效应又提高了设备实战能力。天舟一号发射成功,忙碌了一段时间的罗昊终于可以短暂地休息下了。“既然来干航天了,就一定拿出点成果来。”心中有一个航天梦,罗昊希望未来自己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走地更远。
颜榆奇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想玲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