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等公布的数据,这三家外卖平台的日订单量大概在700万单左右,按照每单外卖用1个塑料袋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盖59个足球场,大约15天即可覆盖一个西湖。
外卖垃圾,严格来说并非一个新问题,“白色垃圾”的概念已经被提出多年。必须承认,随着网络外卖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外卖销售可能增加环境压力,确实需要引起正视。不过,所谓的外卖环境成本,这笔账到底该如何计算,却需要客观看待。
首先必须承认,任何一种生产消费行为都难免产生“环境成本”,关键是这种“成本”是否能够被有效的控制,能否实现生活便利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平衡。若仅仅以“环保”之名,就彻底否认某一消费行为乃至这一行业的存在必要性,无疑是矫枉过正。
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外卖增加了环境成本,而是外卖行业的勃兴再次检验了当前社会的环保意识和防范体系。比如,垃圾分类倡导了这么多年,为何依然未能展现出明显的改观?再比如,一次性饭盒材料的环保化改良也进行了多年,为何现今仍有不可降解的饭盒在出售?
靠减少人类的消费去减少“环境成本”,终究是一种过于理想的想法,也与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相违背。作为一种消费行为,人们倾向于购买外卖的行为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的“原罪”;而生产外卖的商家只要符合规范经营,也并不存在任何不当。所以相较于看到外卖行业可能带来的环境压力,当前更要看到的是,社会对于“白色垃圾”的源头防范是否有了本质的改善,垃圾分类和回收是否做到了最好等等。
化解环境压力,不是以环保之名去约束现实需要,而是考虑现实的需要如何被更“低成本”的保障。超市“限塑令”实施效果的不尽如人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代表了当前在这类问题处理上的尴尬,希望外卖“环境成本”的问题能够不再重复之,而是切实找到一条更为有效的、源头化的解决之路。 (四川 朱昌俊)
作者:四川 朱昌俊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