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7月27日从市委群工委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围绕构建“政社分开、权责分明、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实施三型社会组织聚合工程,加强孵化、培育社会组织,实现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覆盖率100%、每万人常住人口拥有社会组织6.5个、社会组织增长率达15%等目标。
近年来,我市通过改革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和培育扶持机制,初步形成了枢纽型、专业型、社区型“三型”社会组织的互动格局。在创新服务指导机制方面,构建了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为主的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15家“枢纽型”社会组织联系带动社会组织250余家;在创新孵化培育机制方面,积极推进市级和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投入资金支持市民政局、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建立市区两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6家;在创新激励扶持机制方面,投入社会建设专项资金14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金6000余万元,支持221家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托老养老及专业社工等354个社会服务项目,惠及群众上万名,涌现出“阳光妈妈”“同心思源”等一批群众好评的本土公益品牌。目前,全市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已达3700多个,拥有专业社工机构21家。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逐步完善市、区(市、县)、社区(乡、镇)三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社会组织管理、发展、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强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规范建设以及人才保障,解决好增加数量、优化结构、完善功能三个方面的问题,实现社会组织从小到大、从有到优良性发展。
(本报记者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