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九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教育均衡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全国瞩目,旅游体育活动精彩纷呈。全省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教育主要指标全面超越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全国中上行列和中部地区前列
9月1日,家住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水花都小区的刘文忠老汉,高高兴兴地把孙女送进了家门口的幼儿园,“去年刚搬来时,还在担心小孙女没地方上幼儿园。这下可好了,小区门口就建起了公办幼儿园,又方便又便宜,听说还是跟大学共建的呢!”刘老汉说的这座幼儿园,正是今年合肥市经开区新建并投用的两座公办园之一。为推进学前教育公平普惠优质,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我省把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抓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截至2015年底,我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普通高考录取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过“十二五”跨越赶超,我省教育事业主要指标历史性地全面超越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中上行列和中部地区前列,这在安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我省还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各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截至6月底,向各市、县(区)结算下达了2016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省级以上资金62.38亿元。全省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共发放各类国家奖、助学金和免学费补助资金12.4亿元,惠及84.4万名学生。
“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共为社会培养了中等教育以上人才551.6万人,开展各类职业培训500万人次以上,我省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2.3年提高到13年。每10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达2309人,比2010年增长25.4%,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成为劳动力的主要增量。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88%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毕业生总体满意度位居全国前列。
作为人才聚集的高地和创新研究的高地,我省高校产出了一大批重大科研和科技转化成果。 “十二五”时期,高校6项成果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在国家颁发的3项自然科学一等奖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获得了2项。 2011年至2014年,全省高校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8674项,项目经费27.33亿元,签订技术转让合同3745项,合同金额13.54亿元,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数、合同金额和实际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
医改蹄疾步稳不断迈向“深水区”,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得到有力缓解
“现在,不但看病拿药便宜了,还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59岁的定远县池河镇红心沛村村民杜跃芳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多年,最近血糖也不稳,几乎每天都会接受村卫生室医生李国春的健康指导。
从基层医改到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再到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安徽医改已走过6年的历程。敢涉险急滩,敢啃“硬骨头”。 6年来,安徽医改蹄疾步稳,以破竹之势,不断向深水区迈进。在回归公益性的导向下,改革不断调整完善制度设计,突破“以药养医”的利益固化藩篱,着力解决深层次制约医药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结构性问题。
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城市公立医院更是改革深水区。在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基础上,2015年,全省百所城市公立医院纳入改革范围,以零差率为突破口,同步降低大型设备检查价格,适当提高长期偏低的手术费、护理费等,同时开展药品带量采购、实施门诊限时限号等措施,坚决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着力推进城市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的根本性转变。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连接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家庭医生被称为人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自2009年启动基层医改试点起,我省下大力气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2015年起,定远等30个县首批启动乡村医生有偿签约服务试点工作。试点近一年来,全省已签订有偿服务包10万余份,根据农民需求设计的签约服务包深受欢迎。今年起,城乡医生签约服务将统一推进。 2017年,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将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到60%以上。 2020年,力争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
“十二五”期间,全省卫生服务能力迅速提升,2014年全省医疗机构、执业医师、执业护士等较2010年上升了3倍以上。 “十二五”期间,全省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岁,比“十一五”末延长了1岁多;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和“十一五”末相比也均有明显下降。
居民出游率由1.12次增加到3.35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村级全覆盖
日前,国家旅游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对部分5A级景区复核情况,包括芜湖方特旅游区在内的6家景区晋级国家5A级,我省5A级景区由此达到10家。
“十二五”期间,我省旅游开发能力持续增强,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环巢湖国家休闲区创建有序展开,大别山多彩旅游品牌逐步形成,皖北地区旅游开发提速,联动发展、多极支撑格局进一步巩固。 A级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发展至560家、441家,其中4A以上景区由94家增至181家,四星以上饭店由104家增至154家。
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安徽电信员工陈新和家人一起,自驾前往滨湖岸上草原,放风筝、滑草、骑马,在家门口体验了别具一格的草原风情。“现在合肥周边景点越来越多,随时都能和家人来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
越来越大众化的旅游已经走进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繁忙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可口菜。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我省居民出游率由1.12次增加到3.35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7个百分点。同时,秀美的皖山徽水和厚重的江淮文化也不断吸引四海宾朋,接待入境游客由198万人次增长到445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由1.5亿人次增长到4.4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由1150.6亿元增长到4120亿元,三项指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分列第9、10、11位。
“抓举130公斤,挺举177公斤,总成绩307公斤,孟苏平夺冠! ”里约时间8月14日,在第31届奥运会上,安徽“大力士”孟苏平为中国代表团摘得第15枚金牌,在电视机前观看直播的乡亲们欢欣不已。
“十二五”期间,我省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安徽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共获金牌161.5枚、银牌151枚、铜牌168枚,并荣获国家体育总局“2012年伦敦第30届夏季奥运会重大贡献奖”。
夜幕降临,合肥白领李蓓蓓照例绕着天鹅湖慢跑。作为“夜跑族”,和她一众伙伴组建了微信群,大蜀山、天鹅湖、翡翠湖,都留下了他们运动的足迹。 “现在无论身在小区还是走出家门,非常容易找到体育设施,运动健身非常方便。”李蓓蓓说。
2011年,《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出台,全省不断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具有安徽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省15539个行政村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全省每年组织开展百人规模以上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超千次,每年超千万人次参加健身活动。据今年初发布的安徽省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全省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为91.4%,较2010年增长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