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爱到底。”“今天起,我要每天拥抱你。”情人节前夕,南京秦淮区光华路街道的12对“失独父母”参加了一场特殊的“表白+插花”活动。虽然他们已不再年轻,有些从来没过过情人节,但一个拥抱,一句“蹩脚”的情话,却让现场很多人都湿润了眼眶。60岁的杨松泉感慨:“现在就我们两个人了,怎么能不爱呢,我们还要过好后半辈子呀。”(2月13日《现代快报》)
这是一场爱心组织和社区组织一同举办的活动。“失独父母”在情人节里也表达着对伴侣的真情。谁说只有年轻人才可以过情人节?老人也能参与这个节日。“失独父母”表达的是人生的期盼,是对伴侣的祝福,也是对生活信条的坚守。在困苦的境遇里,人生需要多彩的颜色描绘,走出人生的灰暗,更需要社会的温暖。
“失独父母的情人节”,有人觉得有点不妥,比如老人过这样的节日合适吗?比如让他们过这样的情人节,是不是往伤口上撒盐,因为有一种痛苦是不可碰触的,碰触了伤口就会流脓。这种说法未必没有道理,但是也未必就是真谛。有些伤痛总是需要面对,有些痛苦总是需要脱敏。勇敢的面对,就是脱敏的一种最有效的办法。“失独父母”的伤痛,在这样一次深情的拥抱中,而有了弥合的机会。这种互相支撑,这种互相温暖,何尝不是理智的选择?
失独的痛苦是伤口,但是总是去舔舐伤口也不是办法。我们就是要用各种各样的温情活动,让“失独父母”勇敢面对伤口,在面对伤口中脱敏,在面对伤口中学着忘记伤口。
从这个角度来说,“失独父母的情人节”其实是社会之爱的真情演绎。这说明在我们的社会上,很多人开始关注这个群体了,我们的聚焦,我们的关注,我们的伸手,就是让伤口愈合的“创口贴”。
不过,关注失独老人,却不能止于“失独父母的情人节”,他们需要的也不是一个情人节。这只是关注他们的一个开始,一个起步,一个镜头。“失独父母”需要更多来自政府,来自社会,来自他人的温暖阳光。
在中国,孩子没了,家就容易散。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让这样的家庭不散。从经济上,政府有责任扶持。从心灵上,社会有责任抚慰。从情感上,邻居有责任温暖。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失独父母”的孩子。
在“失独父母的情人节”上,一位老人的话语让我们泪流满面。他说:我要每天拥抱你,生活还需要继续。其实,这何尝不是对社会关注“失独父母”的深情呼唤?
“失独父母的情人节”是社会之爱的演绎,这种演绎多多益善。
长江网网评员: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