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经济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的论著中虽然没有专门的篇章集中论述未来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及其经济社会特点,但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既评析了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流派,又从正面预见和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特点。事实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社会主义要快速发展生产力,其目的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一理论观点在马克思的论著中早已讲过。但社会主义还需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这是依据社会主义实践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在1857年—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写道:在未来的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马克思讲社会主义要尽快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统一起来。但应明确,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生产力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快速发展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更是迫切的任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就是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以往任何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都会比旧制度提高生产力,但是都存在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有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生产力高度发展,这是物质条件;其二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制度保证。在私有制社会中,生产力发展再高,也必然是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张实行公有制,不仅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也是为了解放被旧制度束缚的生产力。就资本主义制度来说,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实行公有制,消除这种矛盾,可起到解放生产力的作用。
马克思研究经济社会问题,重在研究和揭示经济规律。其中,有适用于各个社会形态的一般规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发展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人类的经济活动要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同时,也有适用于几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凡存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都存在商品经济共有的规律,如价值规律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马克思更重视研究各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他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也同时研究了其他一系列的经济规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系统论述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内在关系。生产起决定作用,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但交换、分配与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也会起决定作用。交换不畅,会阻碍生产的发展。生产与分配,是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生产为消费提供产品,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这也是社会主义应遵守的一般原理。新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60多年来,总结经验教训,可以说,凡遵循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结合中国实践进行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取得胜利。相反,凡是偏离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违反经济规律脱离中国实际,就会造成较大损失。
以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着力于快速发展生产力,又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消灭贫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设与完善方面来讲,我国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宪法同样规定“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非公有制经济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中央强调,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之相适应,我国分配制度也确定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这样讲就消除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误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论述都体现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中国化与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究竟怎样具体发展生产,怎样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走向共同富裕。马克思没有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只能科学地预见一些基本特点,提出一些基本原理,不可能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方案和对策。不过,也应注意到,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过程时,都是密切结合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对生产力发展的一般原理也有较系统的阐述。如,提出决定生产力的要素是多层次的结构,并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增加新的要素。特别强调科学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再生产的不同类型,如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集约型增长与粗放型增长;提出提高劳动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意义;提出怎样在生产中更好地利用自然力,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这些发展生产力的一般原理,同样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中国现实条件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怎样在确定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途径、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还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任务。同样,马克思论述了社会主义要使劳动者摆脱受奴役受剥削的贫困境地,实现共同富裕。但是生产力十分落后的中国,在取得革命胜利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消灭贫困,怎样经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走向共同富裕,也需要决策者和智库来回答。马克思还提出了发展和改革国有经济时应当重视的原则性问题。但是怎样真正在实践中把国有企业改革为生机盎然、高效率、高质量、惠及全民的经济主体,依然是需要经过长期探索、不断改进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创新思想的内涵涵盖了诸多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其重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包括一系列内容,如,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怎样发展和具体化的问题,如,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怎样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提高其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怎样更好地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怎样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等。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课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内容。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万珍妮)
相关报道
>>返回频道首页 返回本网站首页
东北新闻网
微信订阅号 东北新闻网
手机版 东北新闻网
法人微博 新闻客户端
Android版 新闻客户端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