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荣出书纪录两岸交流的见证。(中评社 倪鸿祥摄)
中评社台北11月13日电(记者 倪鸿祥)两岸领导人马英九与习近平7日在新加坡会面,在现场见证历史的台北圆山饭店董事长、海基会顾问李建荣11日接受中评社专访表示,如果从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解除戒严到“马习会”,两岸关系发展已经28年了,两岸领导人一起见面、握手,坐下来谈,这两张历史性、画时代的照片,就已说明目前的状况是“一中各表”了。
曾任国民党文传会主委的李建荣以海基会顾问身份,受邀7日到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马习会”现场为历史做见证。李建荣曾任《中国时报》记者,也曾任陆委会谘询委员,他从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解除戒严开始,到“马习会”,经历了两岸关系发展28年。许多在场媒体记者看到这位新闻前辈出现在“马习会”现场并勤作记录,有人开玩笑说,或许圆山饭店的董事长到香格里拉饭店来观摩,希望有一天两岸领导人也能在圆山饭店召开。
对于“马习会”的感想,李建荣表示,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握手的一刹那,以及他们两人走进会场谈的场地,两人平起平坐,各带6个幕僚,这两张画面,其实就是代表两岸分治最清楚、现实的说明。这几天台湾这边都在谈马英九到底有没有提“一中各表”,即使马英九在第二阶段会谈里讲的全文也都公布得十分清楚了;如果还花费心力在谈“表”不“表”的问题,再吵下去只是花费太多的精力在内耗。
李建荣以现场观察来谈“马习会”的意义,首先第一个感想是,这是一个世纪握手、平起平坐,就是代表双方即使主权互不承认、但不否认对方具有统治权的领导人的见面。
第二个感想,蒋经国在1988年1月13日过世,过世前半年他做了二个重大决定,就是解除戒严与开放探亲,包括1987年开放党禁,这在台湾民主化的进程,包括对两岸关系的解冻,都是历史性的一个决定,从1987年算起到2015年,长达28年两岸的领导人才能见到面,他觉得太晚了。
1990年郝柏村访问新加坡在香格里拉饭店游永的照片,当时右三穿着浴袍的人就是李建荣。(中评社 倪鸿祥摄)
李建荣甚至觉得,就以国民党2008年重新执政到现在的7年多,两岸之间的交流、进展、合作,真的是有始以来最和平的阶段,也是各层面大交流、大发展、面对面沟通交流的阶段,两岸领导人到现在才见面,其实也稍微晚了点,这表示原先的障碍、很多的障碍是政治的障碍,政治的障碍在很多的坚持,如果能够想通的话,基本上很多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他指出,虽然对方不愿意在国际场合进行“马习会”,但新加坡当然是国际场合,两边都以领导人身份会面,以“先生”互称,至少也说明双方有妥协的地方,也有坚持的地方;坚持的地方是,双方还没进入政治谈判,所以互不承认国家主席与“总统”的地位,所以双方不以职衔来称呼,而以“领导人”相称,从中文的角度来讲,其实已经涵盖了“汉字”的艺术。
李建荣也从1990年到2015年新加坡在两岸之间充分扮演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如何得到两边的信任做一分析,1990年的春天,国民党在主流、非主流的斗争后,李登辉与李元簇经由国民大会代表顺利当选正副“总统”,李登辉当选后,紧接着在当年的6月份就在圆山大饭店召开国是会议。
李建荣说,当年的国是会议,有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就是对于两岸的议题要怎么处理,因为当时开放探亲已经两年了,这两年衍生出很多的两岸互动交流的一些问题,当时的立法与相关的配合是来不及的,原先的政府在1984年左右,也就是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号召的时候,当时蒋经国是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与“”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来应对,但开放探亲显然“三不政策”要做适度的调整,所以李登辉决定要召开国是会议。
他表示,国是会议最重要的建议,就是建议两岸未来的发展应该要成立一个官方授权、民间性质的中介团体与大陆接触。因为开放探亲后出现很多文书验证的问题、遗产继承的问题,婚姻的问题、旅游的问题、甚至投资等问题接踵而来,所以当时国统会在那一年成立。
台北圆山饭店董事长、海基会顾问李建荣。(中评社 倪鸿祥摄)
国统会成立不久,大陆与新加坡建交,新加坡在那之前,李光耀的时期,吴作栋担任总理的时期,始终维持与台北、大陆等距的外交,两边都不建交,但1990年10月,新加坡基于本身国家利益的考量,首度打破现状,与北京建交,两个月后圣诞假期,当时的行政院长郝柏村以“渡假外交”的方式到新加坡访问。
李建荣说,他当时是“行政院记者联谊会”会长,去采访这个新闻,感觉北京既然新加坡已经与大陆建交,但竟然在两个月后接待了台湾的“行政院长”,在某种程度上,新加坡对台湾这个老朋友,有一个补偿的作用,这次他再回到香格里拉饭店有很深的感触,因为当时郝柏村下榻的饭店就是香格里拉饭店。
他表示,1990年10月到现在25年之间,他也到香格里拉饭店很多次,包括连战担任“行政院长”访问新加坡、连战以“副总统”身份,在2000年5月19日卸任前一天应李光耀资政的邀请到新加坡访问,都是住香格里拉饭店,他也随行采访。所以他回忆的画面很多,他的采访经历见证了台湾与新加坡的关系,这不是错综复杂,而是新加坡非常有节奏、有立场的对一个新朋友与老朋友的互动,而且还能取得两边的政府领导人的信任;所以马英九才会向李显龙表示,如果没有李光耀、李显荣父子的作用,也不会促成两岸领导人的见面。
他指出,中国国民党前主席吴伯雄在2009年卸任前,曾到日本、东南亚访问,其中也到了新加坡访问,也同样住在香格里拉饭店,所以从1990年开始,李登辉也到过新加坡,郝柏村1次、连战2次,吴伯雄1次,再到这次“马习会”他再回到现场,心里的感慨,终于见到两岸领导人会面,当然会非常欣慰。25年前新加坡与大陆建交,但能很弹性的取得北京的谅解,接待了过去执行星光计划的军方将领背景出身的“行政院长”;25年后李光耀不在了,李显龙担起重任,再一次继93年4月的“辜汪会谈”,给两岸搭起了对话的平台。
他分析,这次的“马习会”,基本上是台湾的内部对政治的谈判还没有准备好,也还没有浮上台面,所以马英九与习近平见面谈不上是政治谈判,行前才说不会签署任何协议,降低了对出卖台湾的指控与其他更多的政治后遗症,所以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个安排。
李建荣出示他见证两岸关系发表的书籍中的历史照片。(中评社 倪鸿祥摄)
他认为,马习两人握手,是1949年国共内战之后、国民党迁台后第一次两岸领导人面对面的碰面,所以象征的意义就足以压倒一切的质疑,至少两岸的交流发展已经走到了领导人的见面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将来能不能再继续,会不会再有更好、更迫切的议题能浮出台面?或说他们所达到的热线,能沟通到怎样的程度?这个热线仅止于国台办主任与陆委会主委,但这也是考虑到两岸双边的主张都是“一个中国”的宪法,所以仔细看他们的发言,可以看到记者会,包括张志军事后的补充说明,马英九在内部的沟通里特别提到“九二共识”的诠释,当然不会主张两国中国、一中一台,因为这是根据“中华民国”宪法的规定,这部宪法还是“一个中国”的宪法,所以大陆与台湾都是属于“一中宪法”的领土。
他说,从台北的角度来讲,对“九二共识”的前提、基本上是这样主张,但大陆对“一个中国”的原则也很坚持,当时所谓“九二共识”里有共识也有没有共识,有共识的部分就是“一个中国”的原则,没有共识的就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怎么解释,所以等于就是“求同存异”;当年“九二共识”最大的共识就是“求同存异”,双方取得谅解后,对方看重“同”的部分,但台北对“异”的部分很坚持,所以对方就说“理解”这样的状况,当时的“辜汪会谈”就在新加坡正式的展开了。
他认为,这一次两边谈话重点的第一个交集,就是对“九二共识”的政治互信这一块的巩固,双方的领导人第一次做了最清楚的交待与说明,相互有了一个这样的互信,这是很重要的观察点。虽然热线也是这次观察的重点之一,但热线不是双方元首之间的热线,这也是一个两岸很特殊的状况。
李建荣对新加坡也有一个观察,这要从25年前后作比较,习近平选择在与新加坡建交25年后做正式国是访问,访问的第二天却同意与来自台湾的“中华民国总统”、也就是台湾的领导人见面,这与当年郝柏村到新加坡渡假访问,当时双方已是邦交国,这种接待的层次又更往上拉一层,表示中国大陆处理台湾的问题开始展现自信与弹性。
他表示,从新加坡的角度来讲,台新两边这么久的朋友,虽然彼此没有外交关系,但毕竟是来自台湾的“总统”,所以马英九到星国,必需要有一个相当的接待规格与礼貌,这次虽以两岸事务的政治对话为主题,但中间仍涉及外交的层面,所以马英九到新加坡后,要下榻在与习近平不同的饭店,就是四季饭店,也有安排侨胞的会晤与欢迎,甚至晚宴后,考虑到要尽接待国宾之谊,因此等习近平的专机离开新加坡的领空之后,李显龙才接待马英九。从李显龙的脸书上发布的照片来看,两人在一个大书柜的前面一起喝茶,代表台星之间虽无邦交,但有长久的邦谊,这既是新加坡的一种考虑,也是一种重视。
李建荣秀出1993年4月第一次辜汪会谈的历史照片。(中评社 倪鸿祥摄)
他认为,基本上新加坡对台湾这边的安排,一定会先向大陆那边取得谅解,等于是很周到的,一方面不得罪北京,另方面对台北也不失礼,这些细节就是为何新加坡能做好两岸领导人见面的第一个场合,这不只是华人为主的国家,更因为过去的领导人到今天为止,所有行事风格与两岸领导人的交情都够,所以才能取得双方的信任。
李建荣还有一个观察心得,就是过去不管是“连胡会”、“连习会”、“吴胡会”或“吴习会”,他参与见证国共年度高层会谈中,特别是马英九以党主席兼任“总统”期间,因为机会不成熟,几次都委请吴伯雄代表向对岸领导人问候、致意或表达一些观点,这次在香格里拉大长桌前,马英九可以不需要再找代理人,可以直接把他对的想法、主政的想法,直接当面、面对面来谈,有些问题例如“专升本”等问题,不是太高层次,但对两岸学生交流有帮助,这对大陆也没多困难,所以习近平马上拍板,所以这种见面绝对有好处。他停留新加坡期间曾与当地华人对谈,总体归纳,当地华人也认为双方应该见面;国际间也认同、接受、鼓励两岸能够和平对话。
李建荣强调,马英九这次没有得到正式授权的程序,所以没有签署和平协议或签军事互信协定等,这次谈的基本上是共同的话题,例如对“九二共识”互信的再确认,两岸青年的交流,对中华文化复兴的共同努力,或热线的建立,甚至马英九在国庆文告回应习近平9月建议“共享史料、共写史书”,这次也再度回应“对等互惠、档案公开、不设禁区、自由研究”等16字,刚好今年碰上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70年,北京与台湾同时举行很多盛大的纪念活动,期间两边对抗战史解读有些许不同,但两岸领导人这次不需要隔空对话或找人谈话,而是面对面谈,事后全文公开,这都是很好的事。
李建荣出示书中连战2005年和平之旅与胡锦涛握手的历史照片。(中评社 倪鸿祥摄)
李建荣展示2008年吴伯雄与胡锦涛会面的照片。(中评社 倪鸿祥摄)
李建荣出示2008年吴伯雄访问大陆的历史照。(中评社 倪鸿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