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高海拔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活条件艰苦,吸引人才存在劣势。国网甘南供电公司在甘南当地虽然算是一个比较好的企业,但因为地域环境的关系,近年来,人员流失比较严重。该公司2009年至2014年,招收大学生100多人,但近年来人员流失达22人,占新入大学生的11%。
回家
“就下周办手续了”QQ上传过来的文字,没有标点符号,也不带一点感情色彩。下周,指的是8月10日至14日,这五个工作日。
8月9日,笔者在QQ上联系已经离开甘南,身在乌鲁木齐的代俊。这才知道,他还没真正离去,但离开已经不可避免。
代俊是甘南供电公司2015年辞职的又一名职工。其实三个月前,他就提出了辞职,公司为了挽留,给了他三个月的假期,希望他能再考虑考虑。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北坡,长江和黄河上游,是我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全州平均海拔3000米,有“小西藏”之称。
代俊2010年毕业于重庆大学自动化专业,五年的努力,他从变电站值班员成长为继电保护专责。在同事张华的眼中,代俊是基层职工的榜样,是甘南供电公司公认的优秀职工。
一路走来,代俊的工作比较顺利也提升得很快,但因为家在新疆,作为独子,他选择了辞职回家,选择了距离父母 更近的乌鲁木齐。
成家
虽然有人离开了甘南,但有些人还是坚守在这里。
张华说:“我们送变电工区基本都是外地来的年轻人。”他表示,2012年和他一起来到公司的大学生,还没有人辞职。
留下的人,王伟宁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伟宁,调度通信中心副主任,2006年从华北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甘南供电公司110千伏新城变电站工作。
他是会宁县一个普通农家的孩子,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极为拮据艰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时常牵挂远在家乡的母亲。
2007年春节,王伟宁将母亲从家乡接到变电站,二人度过一个圆满的春节。
2008年2月,由于工作出色,王伟宁调至公司变电工区保护试验班从事电气试验工作,工作地点也从临潭县新城镇变为合作市。
虽然工作环境有了较大改观,但王伟宁心中依然挂念着母亲。同事得知他的情况后,积极向公司领导反映,领导对此很重视,借给他一间平房,让他将母亲接到合作。他的家彻底搬到了甘南。
2008年,王伟宁用自己的积蓄和部分贷款,在合作购买了自己的房屋,把母亲接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他们的生活条件逐渐得到改善。
随后的几年里,工作上王伟宁更是兢 兢业业、尽职尽责,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先后获得甘南供电公司2009年度优秀党务工作者、甘肃省电力公司2010年度安全生产标兵等荣誉称号。
家归何处
采访中,谈起甘南,平日里被我们忽略的家,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不管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是去是留,最终都把原因归结到了“家”上。
代俊表示,他辞职,就是因为家。自己是独子,想离家近些。或许是要强调选择离开的不得已和无奈,他说:“每个人都想离家近些!”由于甘南特定的自然环境,加之新招聘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身处他乡带来的自身婚姻及父母养老问题,使得近年来人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其中,2009年流失4人,2011年、2012年各流失8人,均为县公司职工,2013年流失2人。
甘南供电公司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缺员单位,2014年该公司整体缺员平均达16.58%,缺员较为严重的玛曲、迭部、碌曲公司,均缺员30%以上;缺员最多的碌曲公司达52%。
针对缺员情况,甘南供电公司通过多种措施,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合理利用人才、留住人才。首先努力向甘肃省电力公司争取政策倾斜,适当加大高校毕业 生招聘力度,提高招聘质量,并积极争取本地毕业生的招聘比例;其次加大职工培训及培养力度,挖掘不同职工的潜力,发挥其特长;再次注重职工职业发展,为职工从专业技术及职务晋升层面提供多种平台,激励其成长成才。
如何让新招聘的大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职业技能,并成为复合型人才,且能安心工作?甘南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刘生琳说:“藏区文化和企业文化是每个新进大学生的必修课,只有了解甘南和公司的历史以及发展前景,他们才能爱上雪域藏区这方水土,才能把心留住。”2014年,公司安排大学生全过程参与企业文化落地工程,“就在那时,我读懂了奉献的真正内涵。”女大学生吴娇不无感慨地说。
虽然甘南供电公司采取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采访深入,笔者发现,因为环境和藏区习俗,新入职的大学生并不能真正融入到当地的环境里。在这里,他们没有家的感觉,甚至结婚都成问题,最后他们只好选择离开。
当然,在这种现状,他们每个人的选择没有对与错。留下的,在这里成了家,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甘南草原。
和张华2012年同时来到甘南的付磊在他的文章中写道:“合作,我的合作,我看云时很近,看你时却很远,我扎根在这里,我将用我的青春与你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