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辽宁省历史学会会员、铁岭市尚阳堡流人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浩
记者 李江摄
曾浩,字江天,号墨园堂主、怡苑庄主,出生在辽北黑土地上,亦有笔名辽北江天、扶犁人。现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乡土文学学会、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辽宁省历史学会、银冈书院研究会、铁岭市作家协会理事,铁岭文化符号研究编审委员会委员、铁岭历史文化通览编审委员会委员,尚阳堡流人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铁岭市清河区作家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会长。为北京鲁迅文学院1999届、2000届毕业学员。
其作品和研究作品获得中国乡土文学金奖、中国当代散文论坛精英奖、铁岭市第五届社会科学成果奖、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图书奖、中国当代散文奖、辽宁省历史学优秀成果奖。铁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尚阳堡民间传说》代表性传承人。发表作品百万字,百余篇作品被结集出版,著有散文集《正午阳光》《阳光时刻》,编著《清河之恋》《红诗清河》《尚阳堡春秋》《尚阳堡论坛》《尚阳堡流人》《尚阳堡民间故事》《尚阳堡往事》《铁岭流人文化》《浮出水面的沧桑古堡-尚阳堡(画册)》。
在寻找流人文化的征旅上,曾浩在那些流人曾经站过的地方眺望,无尽的感动与喟叹在胸间翻涌。他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已经改变的自然景观,冥想着几百年前这里的风声鸟声,大地默默无言,而流人文化历史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辽北大地之上。“对流人文化的多情,是我对历史沧桑的执念。我在山水历史间跋涉时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回忆,这种回忆又渗透入了笔墨之中。”
让沉睡的尚阳堡 流人文化浮出水面
流人文化一直被史家称为“晦学”——虽其学重要,但资料发掘难,前人成作少,一时难见其功,学人多视为畏途,潜研者寥寥。
然而,曾浩对东北流人文化的无限深情与开发尚阳堡流人文化的毅力、信心与计划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曾浩告诉记者,是我国著名学者谢国桢先生的《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和李兴盛的《东北流人史》,启蒙了他史学研究的兴趣。最初接受这份工作是作为一项任务接下来的,却没想到深入其中后,却被深深吸引,这一做就是10年。为此,他还调离了让人羡慕的财政局工作。令他欣慰的是,这几年对尚阳堡文化的研究成果不断。
由于前人对流人的历史作用认识不清,有些研究支离破碎,不成体系,需要研究者做深入大量地考察和寻找。但是与尚阳堡文化相关的那些遗迹、遗址,随着水库的修建,可供研究的“物证”似乎只有从淹没区打捞上来的那个道光七年的永安寺“续古传今”断碑,因修水库移民,时间过去近半个世纪,能够记得尚阳堡的“人证”更是屈指可数。10年的时间里,曾浩为研究尚阳堡文化自己也记不清去过多少座城市,走了多少里路。但他清晰地记得,有一年“五一”他从哈尔滨背回来40多斤的书籍,这些书籍成为他研究尚阳堡文化的基础。
“挖掘行动是从尚阳堡淹没后、一个重要的移民自然屯放牛沟开始的,我采访的第一个人是世居尚阳堡的移民程兴久,当年他84岁,我叫他‘尚阳堡老人’。老人把记忆中的那些听来的,见到的尚阳堡往事都道给了我,还把我带进了那个东西长三公里,南北宽二公里自然屯,期间他给我们翻出了捣药用的‘石杵’,收割用的‘双孔半月型石镰’,还有黄铜壶、古币等文物,并一一讲述着这些宝贝的来历。”曾浩回忆道。
那次告别了尚阳堡老人,曾浩一行沿着当年“流人”的足迹北上,踏上了探询流人文化的征途。三赴宁古塔、卜奎探访,在北京、鞍山、沈阳、铁岭、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等地收集资料,行程几百万公里,收集整理出有关尚阳堡文化的资料几千万字,拜访了姜国柱、韶华、林非、蔡九皋、马阿宁等20多位研究“流人文化”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在这期间,曾在铁岭工作过的沈阳《共产党员》杂志社的资深记者、82岁的蔡九皋老人,在媒体上得知我们挖掘‘尚阳堡文化’的消息后,特意为我们手抄整理出12位‘流人’的116首《尚阳堡流人诗选注》。”曾浩感慨地说。
十年的时间,他沉浸于书山史海,收集整理了几百万文字资料和珍贵图片。陆续编著出版《尚阳堡春秋》,主编尚阳堡文史资料专辑《尚阳湖》、《尚阳堡流人文化论坛资料汇编》和《尚阳堡重点流人情况介绍》,他多次提出保护尚阳堡文化资源的建议,为清河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民俗展馆、编辑宣传图册,提供文字资料和珍贵照片。尤其是2009年,集曾浩全部心血的一部关于尚阳堡流人史的专著——32万字的《尚阳堡流人》的出版,得到国内史学界一致好评,著名东北流放史专家李兴盛赞誉此书:丰富了东北流人文化的研究内容,填补了东北流人史的部分空白,是一部具有文学色彩之作。同时,曾浩还在网络上创办了“尚阳堡工作站”让更多的人了解尚阳堡流人文化。
尚阳堡文化,东北流人文化的源头
流人们在尚阳堡,遭遇至惨,但不改初衷,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对东北地区的教育、文学、书籍、语言、风俗等文化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后世曾有人赋诗颂扬陈梦雷“文风铁岭独争先,前辈在砚田”。郝浴在铁岭创办“致知格物之堂”,以自己高深的学识,办学解惑,培养生徒,普及文化,留下了一座东北保存最完好的银冈书院。 《铁岭县志》曾评价郝浴“铁岭文化不有公,其谁启之”。总而言之,专家们普遍认为,清初流人们在辽宁地区播下的文明种子,影响深远。
在49年的流放历史中,尚阳堡这片土地实现了从愚昧到文明、从落后到进步、从封闭到开化、从游牧到农耕的提升,形成了今天的尚阳堡文化。这是一种以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为营养,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以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满族文化、女真文化为底色,构成的原生态文化。是东北流人文化的源头……曾浩在他的《尚阳堡流人》的前言中写道。
李兴盛在《东北流人史》中写道:“被流放到东北尚阳堡的流人,在戍疆执边中,与当地民众和驻军共同创造了尚阳堡文化现象。这是自西汉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正月之初至光绪初年为止,近两千年中国流放史中,形成东北流人文化的源头并构成其重要组成部分。
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廖晓晴曾在媒体上谈到,尚阳堡这个名字,最初因为清朝将减免死罪的人流放到东北而见诸史册。在东北的流放历史中,尚阳堡占去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虽然康熙九年(1670年),清朝廷见流放尚阳堡的罪犯“贫者殊多”、“冻毙于路”,提出每年 “十月至次年正月及六月间,停止向这里流放罪犯”,但是向尚阳堡流放罪犯始终没有停止过。
曾浩经过多方研究,虽然尚阳堡这里气候寒冷,环境封闭,可是比起后来的宁古塔等流放地,流人们还是觉得尚阳堡“犹有屋宇可居,至者尚可活”。而尚阳堡也成为清朝向东北流放罪犯人员最集中、单次规模最大的早期重要流放地。从1633年开始,在近半个世纪时间里,大批朝中失势的汉官,科场案中违例的命臣举子,冒死进言的文臣谏官,陷入文字狱的文人墨客等一大批可圈可点的“知识分子”被流放到尚阳堡。
曾浩介绍,尚阳堡流人在谪戍地进行的吟诗作画、设塾讲学、创办诗社,搜集典籍、著书立说、撰修志史,治印撰铭,题诗唱和、互赠书画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肇启了蛮荒塞外的文明进程,积淀出丰厚的文化土壤,推动了辽北、乃至整个东北的进步。
影响铁岭文化发展意义深远
尚阳堡虽然只是一个弹丸之地,但是却经历了数次演变。事实上,尚阳堡流人文化研究工作在国内一直没有停止过,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就曾在他的散文《流放的土地》提到过尚阳堡,著名作家邵华先生,儿童文学作家马业文先生,辽北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如徐天欣、靳恩全、马阿宁等都有这方面的专著、专论,在流人文化现象研究领域颇有一定影响。2009年,著名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都东北探访满族文化时,特意到尚阳堡,寻找流人文化的遗迹。
市文化促进会会长、红楼梦学会会长李瑞清评价尚阳堡流人文化对铁岭文化发展的影响时说:“他们不仅带来了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各种冶炼技术,使南方的农业文明和北方的农牧文明相结合,从而提高了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带来了诸子百家的书籍,并在流放地——尚阳堡,设塾授徒,吟诗作赋,开办诗社,撰写文史著作,还热心收集辽北的民俗、民风、民情、民歌、民间文学艺术,加以整理提炼,使中原文化和北方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从而催生了铁岭的一种特殊文化——流人文化。流人中的仁人志士以屈辱的生命,点燃起文明的圣火,播下文化的种子,为辽北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流人文化是铁岭的重要文化现象,也是铁岭的文化源流之一,流人文化具有重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曾浩认为,尚阳堡流人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流人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达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达则兼济天下、退则著书立说,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贡献余生的君子品格。流人们来到尚阳堡,首先面对的是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冰天雪地,穷山恶水。环境之险恶,令人不寒而栗。其次心理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作为戴刑之人,逃生无路,赦免无望,被强制迁徙身陷囚笼没有自由,被强制管制为奴当差任人宰割。他们饱受凌辱、奴役、歧视、迫害,陷入“集天下之苦”的人生境地。他们非但没有因为处境艰辛,而意志消沉、丧失信心。恰恰相反,流人们苦读不辍,治学不息,或撰写诗文或著书立说,并广泛参与地方志撰修,丰富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底蕴,为后人研究东北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除陈梦雷写成了《盛京通志》外,还有董国祥修撰了辽宁地区第一部地方志——《铁岭县志》。
函可、左懋泰等人在铁岭创办由相对固定人群组成的辽北第一家文学团体——冰天诗社,为这片封闭、落后土地播下了文明的种子,带来文化契机,影响深远。曾浩研究发现,尚阳堡流人创办东北第一个民间文化团体“冰天诗社”。始作俑者为流放沈阳高僧函可和流放尚阳堡左懋泰。尚阳堡成为流放地之后,初始流放辽阳、沈阳、抚顺、铁岭的流人渐少,尚阳堡成了东北流人集聚地。受资料限制,曾浩对左懋泰流放地究竟是铁岭、还是尚阳堡进行研究。由于文史界、学术界没有定论,影响着“冰天诗社”成立地点的不能确定。
“2007年,辽海出版社出版了杨辉先生校注的函可《千山诗集》,我开始研读诗集中收录的函可游历沈阳、铁岭、尚阳堡期间创作的‘堡中诗’,其借左懋泰生日宴会倡议发起创办‘冰天诗社’时,诗招僧人、道士、谪臣的‘入社诗’,以及赴尚阳堡看望旧友创作的”问答诗“得出结论。‘冰天诗社’应该成立在左懋泰生日时的家中宴会上。”曾浩的这个结论在2011年山东莱阳左懋泰宗亲族人五修《山东莱阳左氏族谱》中被证实。此后,受“冰天诗社”影响,宁古塔流人在谪戍地创办了“七子之会”。
刚刚为《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编撰完成8万字的《铁岭卷》范文,曾浩又忙着与北京响翼传媒集团接洽,想就尚阳堡流人文化拍摄一部电视剧或者电影。即使是如此忙碌,他依然甘之如饴,每每发现与尚阳堡有关的线索,会立即放下手中的一切,踏上寻找的征程。曾浩表示:“自己一生无所求,只愿为尚阳堡流人文化历史的发掘工作耕耘不辍,能为铁岭历史文化研究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