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从门口看,位于立交桥东北角的棉一厂区,现在俨然已被商铺店面包围,临街的一扇小小的门,就是长安非遗基地的入口。仔细打量,这里与周遭的气质有些不同,门上画着寓意时间、时空、梦想的时钟、鲜花和书本。两边墙上,五彩斑斓的色块和残垣断壁无缝衔接,象征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以及得到传承后的美好未来。
穿过鲜花夹道的走廊,来到这个占地1500平方米的基地,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在左手边,一排排原木色书架上,排列着漂亮的绘本。而在其前方,则是一个个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彩色绘本墙、绿色的植物和随处摆放的工艺品,将整个空间装点得既朴素又别致。基地创始人朱智群介绍:“这是一个公开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公益平台,由个人出资兴建。我们有刻纸、泥塑,绳艺、木刻、内画、折纸等二十多个非遗传承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每周六、周日都会有推荐和供大家实践体验的传统项目。”
“我们把非遗传承人请来,给他们建工作室,不仅不收取任何费用,而且还给他们工资。”朱智群在介绍中,停顿片刻,凝神强调:“我把自己定义为传统文化的保护者,所以,这些传承人在这里产生的收益,我不会参与分成。”
体验
让古老文化鲜活生动
关于基地没有盈利如何支撑的疑问,朱智群说,国内这样的文化推广项目很少,没有经验可参考。虽然现在基地盈利很困难,但看到很多非遗项目在这里得到保护、传播和传承,他感觉很欣慰。目前有很多志愿者出于热爱,自发自愿地投身到这项旷日持久的工作中来。“我们知道这是个费工费时、劳心劳力的事,但从未改变初心。因为,这不单单是一个传统文化项目的体验,更是中华五千年智慧结晶的一次重新植入。”
谈及成本投入,朱智群坦言,到现在为止,他们已前后投入了200多万元。他环视一圈,指着眼前的基地说:“大家看到的这片地方,除了几堵斑驳的墙,剩下的都是新建的。刚接手的时候,这里到处残缺不全,什么都没有。眼前看到的一切,包括看不见的水电暖等基础设施,都是我重新做的。目前,我们还有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五个场馆正在建设。”
展望基地的发展,朱智群充满希望,他说:“在诸位脚下,是老厂区的防空洞,如果有了资金,下一步我会把敦煌壁画、秦始皇兵马俑仿制出来。到那时,省会市民在这方寸之地,就能感受祖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他还想通过媒体,呼吁更多有识之士和爱心企业关注长安非遗基地,大家携手共进,为传统文化普及做更大贡献。
统观整个非遗基地,大致可分为两块,一是绘本阅读,一是非遗传承,但两者并不割裂。孩子们在绘本读书区,体验阅读的快乐,并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会自己将故事演绎下来。紧接着,在基地引导员的带领下,倾听“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的讲解,并亲身体验、触摸这些传统工具,用心灵感受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
“我们之所以引入讲故事的概念,是为了给孩子讲好传统文化。”在朱智群看来,弘扬传统文化的概念提了好久,但究竟从哪里着眼、下手,学界尚没有定论。“推广新国学,我觉得应该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尝试像演绎绘本故事一样,将孩子带入当时的情景中去,进行互动表演,让他们淘洗纸浆,晾晒纸张、刻出木字,再自己印刷、装帧书本,这样记忆会特别深刻。”
朱智群指着两排房间介绍,左边是传统京剧的练功房,现在每周六都在这举办京剧传承公益班,特别热闹,孩子们愿意来,家长们也高兴,社会反响非常好。右边的工作室里,传承人可以不再为生计奔波,静下心做点精品,顺便还能传授手艺。很多孩子在这里学会了编中国结、吹糖人,萌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梦想
方寸间感受文化璀璨
小朋友们制作的象形文字作品。
绘本阅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