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一丁原名于学彪,1970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铁岭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铁岭师专客座教授,铁岭印社副社长,铁岭中国手指画研究院特聘画家,铁岭龙首诗社副社长,铁岭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辽宁省中山画院理事,铁岭中国书法博物馆研究员,铁岭中山画院院长。
书法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墨舞神州书法展、全国千字文书法展、全国二届职工书法展、全国军民鱼水情书法篆刻展、全国甘肃十里栈道碑刻艺术摩崖刻字展等,此外,他的书法作品还先后入选辽宁省首届兰亭奖书法作品展、辽宁省第二届兰亭奖书法作品展、辽宁省青年书法家作品展、辽宁省新人新秀书法作品展、辽宁省篆刻作品展等二十余次。于一丁的绘画作品也成绩不俗,曾先后入选全国十一届美展辽宁展区展、全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辽宁省中山画院优秀作品展、辽宁省少数民族绘画优秀作品展等。他的诗词作品也曾多次获奖,曾获全国“二安杯”诗词作品大赛优秀奖、我市新城八景诗作大赛优秀奖、辽宁省“纪念李兆麟将军诞辰100周年”诗词楹联大赛优秀奖等,由他主持雕刻的银冈书院碑刻受到市委市政府嘉奖。
于一丁是一位全能型的书画家,他在书法、绘画、诗词、篆刻等各个领域均有不俗表现。他的作品得到了艺术界的广泛赞誉和肯定,无论是书画还是篆刻,作品被认为构思巧妙,创作难度很大。于一丁擅画山水,他的画描绘精细,譬如无处不在的山中松柏,山涧中流下的飞瀑中的山石,还有那千万水流从天而降,湍流中溅起的水雾,及在烟波弥漫中无法掩盖的无尽水浪,令观者顿生“山中虽无仙,何似在人间”之感。
于一丁说:“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历史文化意识,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是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正像王维那首《画》里所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也是我所追求的画之最高境界。”
18岁来铁岭
开启书画人生
于一丁老家在山东聊城一个农村,谈起对书画艺术的痴迷,他说,尽管从小就很喜欢书法和绘画,而真正的艺术人生的起点却是在铁岭。
于一丁的童年记忆中,尽管穷苦却充满着关于艺术的渴求。他的爷爷是村里的会计,这个颇具才华的老人对历史、典故掌握挺多,小时候的于一丁从爷爷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而爷爷的毛笔字尤其写的漂亮,有时也会画些以年画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在当时农村就算是很有文化的人了。村里会写毛笔字、会画画儿的人不多,逢年过节,爷爷就给人写春联、画年画儿,在爷爷的熏陶下,于一丁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88年,中学毕业后的于一丁来到铁岭。在这里,他认识了我市著名书画艺术家杨一墨,时任我市书协秘书长的杨一墨老师对于一丁的书画天分给以了充分的肯定,对他的成长寄予了很多厚望。“那时,杨老师家里开了一个文化用品商店,这个小店就成了当时铁岭艺术界的一个集散地,所有喜欢书画的人经常到这里搞活动,后来慢慢的形成每周五都聚会一次的形式,大家在一起研究书法和绘画。刚刚进入这个圈子的时候,我看着别人的书法作品很喜欢,但却并不明了其中的玄机,有一次我很无知地问杨老师的爱人:‘这字好在哪里,我怎么没看出来呢?’”于一丁说,刚刚开始正式学习书法和绘画时,所有的迷茫都化作了渴求和动力,他还记得,当时杨老师的爱人回答他的问题时说:“多学习,多和杨老师一起参加活动,时间长了就知道了。”
“至今想起来,艺术的熏染和潜移默化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恩师杨一墨的指引,令我一生受用不尽。”于一丁说。
创作的幸福感
使他跨越人生艰辛
初到铁岭,于一丁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为了养家,白天于一丁到处打工,晚上回到家便开始写书法,同时也创作些画作,每周他都会拿出很多作业给杨一墨老师批改,而杨老师也会很认真地在他的作业上注上批语,甚至写上示范字,于一丁的书法和绘画创作水平就这样慢慢地有了提高。
于一丁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第一次参加正规的艺术学习班。“那是在1994年,当时有个辽宁省第二届篆刻班在盘锦举办,我那时家庭条件很不好,没有经济能力去学习。杨老师和他的爱人商量之后,替我交了学费,报了名,让我去学习。”于一丁说,“到盘锦学了一周,见到很多名家,虽说以前也搞篆刻,认识到名家之后才发现自己以前认知的世界和篆刻艺术世界是有偏差的,就像书法和写字的差异一样。”一周的学习让于一丁对篆刻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杨一墨老师亦父亦师的帮助下,艺术的大门在于一丁的面前敞开。
于一丁说,2000年以前自己都是从事与书画无关的工作,其中一些活计甚至包括到建筑工地做点临时工、理发、蹬“倒骑驴”、搞美术装潢等,都是一些体力劳动,困苦而又劳累。
生活并不是那么残酷的,所有的苦难对于一丁来说,都是一种另类的馈赠。那时,每天的劳累过后,于一丁都坚持在晚上进行书画创作,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很多人都不理解我,都那么累了,怎么还有精力写书法、画画儿呢?他们不知道,有些东西,当你发自内心喜爱的时候,肯定就丢不掉。”在于一丁看来,书画创作不仅是一种消遣,更是自己内心中无法割舍的至爱,书画创作带来的幸福感,远远高于生活中的一切苦难。
于一丁的勤奋和坚持终于有了回报,尤其是他的书法作品,先后获得了多项奖项,参加了十几次国家、省级的各类展赛,他本人也很快便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写了三、四年的书法之后,我才逐渐悟到书法和写字的差异。书法主要是心性的表现,不仅仅在文字表面上,更多的是一些内心的写照。比如人人都在写楷书,但是每个人写出的楷书面貌是不一样的,因为人与人的内心世界是不一样的。”于一丁说。
楷、草、隶、篆,这些书体于一丁都有研究。一般情况下,于一丁会根据文字内容选择书体,书法作品的风格也比较传统一些,篆书、草书、行书、隶书都是在中庸的层面上进行发挥,不会跨越太大,做到刚柔相济、绵中带刚。
作品风格柔丽淡雅
或豪放高远
于一丁绘画的主题多是山水花鸟,他说自己有双重性格,表现在作品上既有柔软平淡的文人气质,也有豪放大气、侠肝义胆的侠客风格。其中,他创作的大型山水作品都会给人一种内容含量丰富、大气磅礴的感觉。
于一丁的山水画颇为艺术界所称道。他的画大多会用简明的线条勾画出山与树的形质,但线条简明却不单一,或干或湿,或浓或淡,以中锋为主的线条勾绘出生机盎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
于一丁的画作《辽水汤汤》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笔法独特,其中有淡墨点染、也有干笔皴擦,线条丰厚浓重。临水茅亭寥寥数笔勾勒,过溪之木桥向画外延伸,给阅画者广阔的遐想空间,画中远山用枯笔勾皴,但近处丛树干湿浓淡相和,亭宇掩映于山水深处,令人不免生出“隐者居其间”的感叹和想象。他的山水善用枯笔,深得元人气味。
于一丁做事认真,不随意创作,一旦创作就会用心,所以,他投稿的各种展赛,基本都能入选。他几乎不画同一幅画,即使每次画同样题材,画出的作品也是不一样的效果。
目前,于一丁正在杨一墨老师的高研班学习指画,近一年的学习之后,他深深地体会到手指在绘画创作中的妙用。“手指画是能更直接表现心性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于一丁说,“还记得中央美院的一位教授曾给杨一墨老师刻了一方印,高度评价了他对指画艺术的理解,这方印的内容是‘直指本心’,是说手指和心靠的更近一些,手通过笔绘画是有隔阂的,如果用手直接作用于纸面的时候,有笔墨所往往达不到的效果。这也是我近日悟到的一些感受。”于一丁说,目前,铁岭的指画艺术方兴未艾,他很想为指画的艺术做些贡献,多画出一些好的指画作品。
担任客座教授
倾心传授终生所学
目前,于一丁在铁岭师专担任客座教授,教授书法。“我一周平均有八节课,最多时候一周能上十二节课,学生来自云南、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全国各地。”于一丁说。在教学中,于一丁毫无保留,从技法到思想,他把自己的所学都教给了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想,不光是传道,作为老师,还要帮助学生做到将来怎么去把书法作为一个事业,对前途迷茫的孩子要帮助指明人生方向。”于一丁说。
他的教学也取得不凡的成绩,2014年,在辽宁省首届大学生书法篆刻作品展中,他的学生中有6人的作品获奖。“这个展览辽宁省共有30名大学生获奖,我们铁岭就有6人,在高校中铁岭排名第二,我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于一丁说。
不止书法,于一丁还喜欢木刻、石刻。铁岭古玩城内所有木刻牌匾都出自于一丁之手,铁岭书法博物馆里高2.44米,长11米的大型木雕壁画兰亭故事也是于一丁和几个朋友共同的作品。另外,铁岭师专校园内的建筑、木刻、石刻,包括校名、周总理诗词以及翔宇广场里的石刻、木刻作品都出自于一丁之手。而他的诗词也自成一派,尤其是古体诗,想写诗的时候,可以在短时间内写出三五首诗。“之所以能短时间写出诗来,是因为在创作的时候,我把思想都投入到诗境里面,而不是凑词,所以写出来的诗既快也比较充分、灵动。写诗需要有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思维,这样做出来的诗歌才会感人。”
“俗好诗书画,字印入汉秦、不为浮名累,幸是白衣人。”这首于一丁的《自嘲》,成了他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