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3日电(黄玥 任沁沁)“让我先喝完舒化奶再跟你说。”《变形金刚3》里,华裔演员郑肯摇头晃脑的画面,让看过电影的人印象深刻。 “穿着美特斯·邦威的T恤,喝着伊利的舒化奶,看着TCL的电视,用联想的电脑上网,这就是今夏的流行趋势。”对于中国国产品牌首次集体亮相好莱坞大片,不少网友评论其“具有特殊意义”。 也有人质疑“广告植入”的方式,认为“本以为植入式广告是国产影片专利,没想到老美也被中国企业的糖衣炮弹轻松击倒。” 但不管怎样,中国元素在美国电影中的出现和运用,已成为一股潮流。 《爱丽丝梦游奇境》的片尾,爱丽丝继承父志,登上了去中国的商船;《2012》里中国制造解救人类的诺亚方舟;《功夫梦》中,新中国和新北京气象在影片中展露无遗。 “中国元素让电影充满想象力,为大片带来不一样的观感。”影迷林琳认为。 一直以来,中国被西方笼罩了神秘面纱。而“不准有中国人出现在故事里”——这则于20世纪20年代由罗纳德·诺克斯提出的荒谬戒条,也被带入美国电影。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加强,西方电影渐渐放宽对中国元素的限制。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一些电影对中国的诠释掺杂着不可避免的成见。 1968年赫苏斯·弗朗哥拍摄的《傅满洲之血》系列电影,刻画了当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阴险狡诈、愚昧、贪财、迷信…… 电影《十一罗汉》里的矮个中国演员;《古墓丽影2》里中国人吓得尿裤子;《黑暗骑士》中蝙蝠侠的敌人是中国香港人,《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中国贩毒团伙……这些被丑化的中国人形象充斥着美国电影屏幕。 美国电影对中国形象的西式解读或误读,加上美国电影巨大的世界影响力,它对中国形象的刻画,影响着世界对中国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