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五颜六色的花灯,伴随着元宵的香味儿和声声爆竹,在中国人心中,只有经过“正月十五闹花灯”,农历年才算过完。今天就是元宵佳节,若夜间有幸看到一轮圆月挂在高空,还真有“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意境。藁城宫灯研制开发中心总经理史有全也是一个爱灯之人,不仅每日的工作与花灯相伴,对花灯的来历也是颇有研究。于是,爱灯之人说花灯,遂成为本栏目春节系列的完结篇。
起源:祈福辟邪喜气扬
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最初的作用是照明。通常用纸或者绢做外皮,竹或木条做骨架,中间放上蜡烛照明。受汉族文化影响,在亚洲华人地区,逢年过节挂灯笼也很常见,大红灯笼也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特色之一。
千百年来,花灯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是汉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宝。“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设坛祭祀天神,由于要彻夜举行,所以就点灯照明,这就成为了元宵节点灯习俗的开端,算算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史有全告诉记者,关于灯节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人们打猎误伤了神鸟,天帝传旨让天兵在正月十五这天到人间放火。天帝的女儿知道后,就悄悄告诉了百姓。于是,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放鞭炮,让天帝以为人间已经着了火。“后来,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主要功能还是祈福、辟邪。”
继承:宫灯之乡美名传
据史料记载,明代藁城县屯头村李师傅手工制作的纱灯,以美观明亮、耐风耐用为特色,闻名遐迩,州府县署、豪门富户多有悬挂。及至清代,乾隆皇帝南巡,看见其灯,喜其工艺精湛,遂命侍从精选数盏,悬挂宫廷。宫灯因此得名,生意愈发兴隆,其艺传世而不绝。
作为宫灯之乡,每年春节,藁城都会在繁华地带摆上特色宫灯,今年也不例外。沿着307国道进入藁城界,北行不远处就会看到一个南北的街——四明街,这里有个四明街桥,是当地的繁华地带。年前,这里就摆放上了一组7米高、9米长的大型电动花灯,共有三组。中间是一个直径4米的大红灯笼,取名“中国红”,左右两边是“三阳开泰”和“金羊迎春”,周围以祥云和花朵装饰,传统又不失新潮,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
史有全对记者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公司推出了三种特色产品,一是红纱灯笼,二是拥有11项国家专利的纸雕宫灯,三就是在灯会中推出的大型电动花灯。尤其是元宵节前,除了本地,就连邯郸、邢台周边都过来购买和租借电动花灯,图得就是喜庆劲儿。”
发扬:与时俱进有创新
“我小的时候,家里每年正月十五都会在大门口挂红灯笼,最早都是老手艺人做的纸糊灯笼,用高粱秆、竹子做骨架,很传统也很高超的技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除了大红灯笼,还有西瓜灯、白菜灯,不仅喜庆,还寓意着丰收。可以说,每个时期都会出现与时代相贴合的灯笼制品。”史有全说。
如今,现代花灯的制作艺术已经逐渐脱离了传统、做法,创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灯笼看着简单,其实创作难度很高,融入的技术也较复杂,简单来说,做一个花灯要用到结构、力学、电学、美学、材料学等专门学科以及最重要的“创意”,可以说是一份难度很高的艺术创作。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由于今年是农历羊年,与羊有关的花灯就很畅销,除了“三阳开泰”、“金羊迎春”,就连喜羊羊、美羊羊都成了花灯。“十二生肖主题从来都是花灯的主打,每年都不同,这就是与时俱进。还有,我们的纸雕彩灯,挂到了奥运会、世博会、青奥会和APEC的会场,凭得也是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相信今后灯笼的作用会更加广泛,功能也更加多样化,作为宫灯的研制者,我也愿意用自己的努力让民族的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元宵花灯 花灯是汉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酬神娱人,既有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乐的价值,现代社会多于春节、元宵等节日悬挂,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花灯多以亭台禽鱼虫花卉为创作题材,以染色纸缀以各色华丽细条制成,鲜艳夺目。每到元宵节,各式花灯高悬街头,五彩缤纷,赏灯也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