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奇石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它被赞为“立体的画,无言的诗,凝固的哲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都钟爱赏石文化,他们认为:“赏石可清心、可怡人、可益智、可陶情,还可长寿。”
在我市,有位叫李彦森的奇石收藏者,他收集奇石二十余载,拥有精品石数十组。为了便于收石,他大胆提议:在这个不产奇石的城市,举办一个像样的石展。12年过去,“中国·石家庄观赏石博览会”成为国内品牌展会,庄里藏家打造的赏石概念,成为赏石界的风向标。在新一届石博会开幕之前,发起人和组织者李彦森忙里偷闲,与记者回顾了赏石历史,并分享了他的收藏故事。
与石结缘 一往情深
在李彦森的家里,有一面古色古香的几架,上面陈列的是他珍藏多年的“石头宝贝”。这上面,白盘里盛的《鱼段》玛瑙,鲜嫩多汁;散落的《山竹和桂圆》组合,清新甜美;还有那《松下问童子》的小品,两个小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最妙的是,李彦森还集齐了一桌石宴,里面有红亮的肘子、紫红的茄子、带刺的黄瓜、新鲜的蘑菇……林林总总多达108道,光是想象,已觉难得。
忆起自己的收藏之初,李彦森笑着说,当时连奇石是什么都不知道。那是1992年他去张家界参加培训,闲暇时跟同事去河边玩。那条小河,水清凌凌的,刚没过膝盖,一眼就能望到底。当时,大伙儿正在玩水仗,李彦森想捡个小石头溅水,结果这一把,却从水里捞出个“宝贝”。“那块石头上,有一男一女在搞对象,女生梳俩大辫子,还羞答答的。我一看,就不舍得扔了。回家的路上,大家还笑我,走哪都背个破石头。现在这块石头,见过的人都夸好!”
寻找奇石的过程,有苦也有甜,他给记者展示在大沙河捡到的“图”字石,在河沟子钩出的“二龙一虎”纪念石时,难掩激动之情:“人与奇石要靠缘分,一旦发现一块奇石,那心情甭提有多美,天天抱着都看不够。每次一看到它们,就打心眼儿里觉得高兴。”
赏石文化 由来已久
在我国,赏石文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典籍对石文化进行了发掘。据战国时期《尚书·禹贡》篇记载:“泰山山谷产怪石,是贡品”。这说明,天然奇石已经被人们所赏识。战国时期有一块“和氏璧”,价值可抵一座城池,可见当时精品玉石之昂贵。
两汉至隋唐时期,奇石的收藏和欣赏逐步形成气候,一些官宦豪门和文人雅士也开始喜爱奇石。被汉刘邦称为“三杰”之一的张良,曾把一块天然的黄石头供奉在高堂之上,每日必拜,称其为“黄公石”。西汉张骞出使大月氏国,不远千里带回一块奇石,令朝野上下叹为观止。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发现一块可以让人醒酒提神的奇石,遂带回家中,称为“醒石”。
宋代以后,中国的赏石文化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不少文人墨客从单纯的把玩、欣赏奇石,转而为其注入人文色彩。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这些名家,都留下了不少咏石、赞石的名篇。李彦森介绍,名人之中,大书画家米芾,因爱石成癖,对石下拜,被大家称为“米癫”。《素园石谱》中说这位大人:“米尝守涟水,地接灵壁,蓄石甚富,一一加以美名,入室终日不出。”为了给心爱的奇石题名,米芾甘愿当个“宅男”,废寝忘食,乐在其间。
陶冶情操 助力发展
“得一奇石不易,给它起个恰如其分的名字,使之具有艺术生命,更不容易。这是一门艺术再创作的过程,也是赏石的一大乐趣。”李彦森说,省会这几年掀起藏石热,赏石队伍从十几年前的百余人扩大到近万人,石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有活力。自己得到一块奇石,就会约几个朋友,到家里赏石、题名。“这也算是一种文人雅集,从诗词、哲学,到美学,对人都是滋养和陶冶。”
虽说“黄金有价,奇石无价”,但随着奇石交易市场的火爆,收藏奇石也成了一项颇有“钱景”的投资。李彦森说,石友追求的是“以石怡情,藏石养性”,若纯以投资为目的,风险太大。而且奇石贵在浑然天成,一经打磨就没有了收藏价值和意义。“现在造假手段太多,用牛皮纸剪出形状,涂上鞋油等,贴到石头上,在太阳下就能晒出图案,卖出高价,蒙骗消费者。”他提醒奇石爱好者,天然奇石多半边界模糊,石友要自己擦亮眼睛,多学、多问、多看。
“今年石博会的精品展上,很多大藏家会拿出‘压箱宝’来,喜欢奇石的朋友,可以来共同切磋。”李彦森说,当初办展的初衷是想淘石头方便,结果一届比一届红火、热闹。过去的11届,石博会总交易额接近5亿元人民币,该展会也成为春节后,国内第一个重要石展。十几年来,我市从一两家石头店,发展到现在的近百家,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每年的石博会,还会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现在,省会赏石玩石已蔚然成风,街头商铺也都摆上奇石希望“石来运转”。我市的赏石文化也一定会越来越有活力。”
观赏石也称奇石,雅石、供石、案石等,一般是经过天然形成的,石形独特,石色鲜艳,石质细腻,纹理图案优美,具有一定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石品。收藏观赏石大有学问,珍品观赏石往往可遇不可求。一般来说,个人收藏的观赏石以微型和小型为主,主要适合居家摆放、欣赏、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