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婷
新闻背景:12月4日开始,包括《参考消息》、中国新闻网等国内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了一则“钓鱼岛属于中国再获文献证明”的消息,文中指出海内外现存记载钓鱼岛唯一的古代名人墨宝——清钱泳手抄本《浮生六记》第五记《海国记》沉寂百余年后面世,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获得了有力的历史证明。
“钱泳手抄本”收藏者曾向苏州学者王稼句请教
2008年6月中旬,香港《文汇报》连载彭令所撰的文章《沈复<浮生六记>卷五佚文的发现及初步研究》,引起海内外专家关注。彭令系山西平遥的一位书商,据其文中记载,“2005年秋,在南京朝天宫一旧书摊上,友人古渊先生购得清乾隆至道光间人钱泳的一本杂记册子,题作《记事珠》。”此后这本册子就归彭令所有。2009年12月初,彭令对外宣布,正是在这本《记事珠》中,有约6200字系“沈复《浮生六记》佚文第五记《海国记》”,内容显示,1808年,沈复经钓鱼岛赴琉球途中,对钓鱼岛周边情形及方位都有详细目击记载。这比日本宣称古贺辰四郎在1884年发现该岛的时间早了76年。——钓鱼岛属于中国再获文献证明一说即源出于此。
但时至今日,由于安全性和研究的需要,海外学者尚未有一睹《记事珠》原件真颜者。“我见过彭令提供的8张这个手抄本的图片;并且有一些想法。”昨天晚上,记者向彭令文中提到曾经请教过的苏州学者王稼句求证此事。“大约两年前,彭令不知从哪位朋友处找到了我的联系电话,他直接打电话给我,说有一个钱泳的抄本让我看看。”王稼句回忆道,不久,彭令如约传来了整整8张钱泳抄本的图片,但是这些抄本图片均不连贯,王稼句藏有钱泳手迹影印本,“经过书法字迹的比较,我确信图片抄本应该是钱泳真迹无疑,内容讲述海国也确实。 ”
但是,王稼句却对彭令提出一个想法,即,从古人撰写笔记的作文习惯来看,钱泳抄本上的内容,不应简单视为钱泳直接抄录的沈复《浮生六记》佚文第五记《海国记》,“钱泳的抄本,只能视为是钱看了《海国记》之后作的笔记。其中应该有沈复的原文,也会有钱泳在作读书笔记时加入的自己的看法,或繁或简,都有可能,所以,从版本上断定钱泳抄本即《海国记》则尚需再确定。 ”
“听祖父说,我家的房子是沈三白住过的”
一直关注着沈复和《浮生六记》的吴觉荪老人昨天下午带着记者来到他的居所,大石头巷36号吴宅。“我总觉得我家的房子应该是沈三白故居。 ”据老人讲述,1940年,在上海经商的祖父吴南浦从一位名叫沈延令的人手中,购下了如今门牌号为大石头巷35、36、37号的一座大宅院。吴觉荪生于1935年,抗战爆发后不久,全家即从上海避祸至苏州,“所以我的小学都是在苏州读的,1954年至1964年我到北京读大学、工作后,1964年我就返回苏州老宅,居住至今。 ”
作为长房长孙,吴觉荪印象最深的是,“祖父一直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千万不能沾染恶习,比如赌博。因为我们住的这所房子就是最后一位东家在一夜之间豪赌把祖产都给赔光了,所以,我家买下这所宅院时所费并不太多,就在这个反复的教育中,祖父说起过,这所宅院是沈三白住过的。 ”
但是由于时光久远,也缺乏足够的证明,从吴宅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到2006年升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吴宅仍然“相传为沈复故居”。
沈复在苏州曾有几个居所?
有“小《红楼梦》”之誉的《浮生六记》是清乾隆朝时苏州人沈复的自传体纪事散文,其清新典雅的意境,特别是对作者与妻子芸娘一世情缘的记录,取得了堪与《红楼梦》比肩的艺术感染力。而且,文中对苏州市民日常生活、习俗的详细记录,对今天的苏州人来说,当然是一笔厚重的文化遗产。那么,沈复在苏州到底有过几个居所呢?
1877年,已散失第五记、第六记的《浮生六记》四卷本公开出版了,从此,成为一代代读者推崇的袖珍巨著。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篇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从《浮生六记》中可知,沈复原居于沧浪亭畔一座宅院中,后因弟弟娶妻,与芸娘迁居至饮马桥之仓米巷,虽然他在书中也对仓米巷宅院作了一些描述,但时光久远,很多痕迹已了无踪影,无从查考。后来,因与父亲沈稼夫产生分歧,沈复和芸娘竟被赶出家门,他们从仓米巷家中搬出,“幸友人鲁半舫闻而怜之,招余夫妇往居其家萧爽楼。 ”这座今日已沓无身影的“萧爽楼”是沈复的第三个居所。此后,沈复与芸娘离开苏州,几经迁居,在芸娘客死扬州后,他最终回到苏州,终老于故乡,据传,其最后的居所在仓米巷东面的王废基附近。
因为《浮生六记》巨大的艺术性和感召力,连林语堂都亲赴苏州寻访过沈复故居,他在沧浪亭畔寻找过,还来到了仓米巷,可惜均未果,只能在仓米巷口拍了两张照片,刊登于他汉英对照的《浮生六记》扉页上。“近些年来,我们一直会遇到从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寻访沈复故居的陌生人。可见,沈复影响之大。 ”吴觉荪说道。“这么多历史文化的爱好者来探究沈复故居,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家园中的文化资源。 ”昨天,接受记者采访的市文物部门有关人士说道,但是他们同时表示,对于一处文物建筑的命名,是一个严肃的课题,要坚持历史的原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