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班话剧的“国家队” 了解文艺工作者的“两会”期盼
中广网北京3月2日消息(记者王菲)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即将拉开帷幕。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是参与两会报道的媒体集中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那么,文艺工作者在两会期间,对于文化事业发展还要哪些期待,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中都有哪些经验分享?
记者带您到作为“话剧国家队”的中国国家话剧院探班。
据悉,2012伦敦奥运会期间,中国国家话剧院就将参加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举办的戏剧交流活动。届时将有37种语言来演绎莎翁的37部经典话剧。国话版的莎翁戏剧将如何亮相世界舞台?
走进排练场,记者恍惚间觉得自己“穿越”了:眼前看到的是云鼓、钟鼓、锣和木鱼儿,耳边听到的是咿咿呀呀的京剧念白。这还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吗?国家话剧院副院长、本剧导演王晓鹰解开了记者的疑惑:
王晓鹰:对于这部《理查三世》,我们会考虑用一种现代手法去处理,比如京剧表演、民族打击乐、书法和绘画等元素,戏剧还是保留原有的故事和人物,用我们的方式来演绎,让它多了国际化的解读。加入京剧足够在这一国际化剧目里,展示中国文化底蕴和文化气质。
记者:我们可以叫它混搭吗?
王晓鹰:当然可以,混搭是一种后现代的文化概念。
记者:这样处理舶来品,也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去接受。
王晓鹰:对,我们在演出经典时并不仅仅是让观众在远处观看经典,而是让他们从文化上、对世界对人性上,和作品产生双向的共鸣。
说到国话版《理查三世》中最亮丽的那抹中国色彩,当属由国家京剧院青年演员张鑫饰演的女主角安夫人了。京剧的程式化表演和戏剧的体验式表演方式碰撞时,张鑫觉得他们的打动了自己,同时也会打动观众。
张鑫:戏曲是通过多方位的程式化表演,包括语言、唱腔还有武打、身型等,而话剧里这种内心的激情碰撞对于我来说,感到特别震颤,因为演员只有打动自己,才能将它展现给观众,观众有感觉到了才能回馈给演员一些东西。
国家话剧院演员管理中心副主任、本剧演员之一的陈强认为演员的跨界合作也是对于中央提出的文化大发展的一种呼应:
陈强:文化大发展是中央提出的战略方针,作为演员、艺术家,我们需要从具体的战术上来落实下来。因此我觉得演员更要提高艺术技能,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市场是按艺术规律办事的:你的戏好,我花300、500,甚至1000块钱,我都愿意去看;而你排不出好东西的话,人家花30、50都觉得亏。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话剧作为一种互动性强的文化艺术形式,如何既传递价值又满足市场,达到“叫好”又“叫座”的效果呢?王晓鹰认为:
王晓鹰:真正要想达到“叫好又叫座”,除了需要创造班底前天的富足和努力,需要机缘,包括剧本定位、所投入的创作力量和创作成本,包括准确抓到时代的敏感点、思想和艺术内涵。我们不仅是要排好多戏、排很多场,也不仅仅是要在票房回收上有很好的业绩,这虽然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除此以外,我们作为国家话剧院,还有一种文化责任,也就是通过我们自己的文化创作、剧目建设,向观众传递更高层次的文艺艺术信息。而剧院本身的文化形象,又符合我们国家文化发展的更高要求。
我们曾认为,“艺术家不会做市场”。然而,在党中央提出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文化单位都需从艺术生产和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对此,文艺工作者有什么实际的困惑?他们希望在“两会”中接收到什么信息呢?王晓鹰从专业分工的角度提出了代表性的观点。
王晓鹰:严格地讲,艺术家是应该全情投入艺术创作的。艺术创作的社会化、市场化,应该是由另外一个层面的人去考虑的,就是所谓的演出经纪人、演出推广人。如果我们能有一个很好的社会机制,很好的创作、推广、演出的有机组合,我们就能够解决创造和市场推广这样两个看似矛盾的事情,不要追求一个人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现在社会的考虑就是分工合作,有机发展,而不是过去的“小作坊。”
正如王晓鹰所说,文艺演出单位需要专业人做专业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仅仅需要“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更需要探索出符合艺术市场规律的良性运行体制。
两会期间,我们将就有关文化发展的热点话题,邀请文艺界代表委员和相关人员共同讨论,也请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每晚9点播出的《从文化开始》特别版块《两会文化视点》。
(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