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石家庄市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2012年4月16日)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落实省委八届二次全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意见。总的要求和奋斗目标是,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文化设施建设达到并超过国家“3311”标准,文化产业不断壮大,年均增长25%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5%以上,文化发展主要指标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在全省率先建成文化强市。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按照干部理论学习必读书目的要求,认真组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级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重点抓好200所基层党校和30个理论宣讲工作站建设,深入开展全市宣讲活动和党员干部培训。打造燕赵讲坛等大众文化品牌。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努力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理论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每年举办清明节公祭革命烈士、国庆节“五星红旗飘起来”等特色活动。依托党校、社科院、市属高校等建设社科研究基地,针对我市改革发展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应用性理论研究,开展优秀社科成果评选和优秀青年专家评选,加快理论研究成果转化。
(二)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加强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研究,阐释其丰富内涵、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充分发挥西柏坡精神研究会的作用,定期举办高层论坛、理论研讨等活动,推出一批重大理论成果。加大西柏坡精神宣传力度,在“3·23赶考日”、“5·26进驻日”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开展纪念活动,组织西柏坡精神巡回展,深入基层宣讲西柏坡精神,创作出版西柏坡题材系列文艺作品,强化有西柏坡元素的建筑、道路、广场、雕塑等形象宣传,使西柏坡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大力推动西柏坡精神教育实践,使西柏坡精神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把西柏坡精神列为全市各级党委中心组和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重要内容,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基层党组织中广泛开展西柏坡精神主题实践活动,每年命名一批“弘扬西柏坡精神先进集体”,推动全市产业升级提质量、城市建设上水平、民生事业谱新篇、社会管理上台阶、文化建设大发展。以西柏坡精神为核心,培育弘扬新时期“石家庄城市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到2015年重点打造6至8家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要求,分行业、分区域开展对标达标,着力解决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力争经过3年努力,2014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坚持教育与实践两手抓,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扎实开展公民道德规范、文明礼仪培训,培训率达85%以上。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评选表彰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公民标兵、感动省城人物、美德少年、自强模范。深入开展“学雷锋、倡善行、树新风,建设幸福石家庄”主题实践活动,推动雷锋精神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实现常态化。完善志愿服务体系,依托社区、村、企事业单位等建设志愿服务站,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化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
二、加强文化精品生产,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四)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抓手,以展示我市深厚文化底蕴、光辉革命业绩、巨大建设成就为主要内容,推动我市文学、戏剧、美术、广播影视剧、动画片、歌曲等领域的创作生产取得新突破。增加文艺创作扶持资金,对优势重点项目给予扶持。做好“五个一工程”奖、文艺繁荣奖、大报大刊奖等评选奖励工作,设置精品生产特别奖,对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作品进行奖励。大力实施名人名品工程,力争每年都推出一批有品位、有影响、有效益、有市场的优秀作品,每年在全国大报大刊发表一批文艺作品,在每届全省“五个一工程”奖中有5件以上作品获奖并确保全省第一,在每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有2件以上作品入选。
(五)提高新闻舆论引导能力。巩固和发展石家庄日报、燕赵晚报、石家庄广播电视台等主流舆论阵地,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着力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优秀栏目、节目和精品力作,每年开展新闻单位三个“十佳”评选,培养一批优秀编辑、记者、主持人。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健全各地各部门工作机构,理顺体制,充实力量,落实分级管理、属地管理职责。扶持壮大石家庄新闻网、石家庄广电网等新媒体。大力推进网上舆情引导体系建设,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和热点难点问题引导,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封堵各类有害信息,整治网络低俗之风。大力加强网上文化建设,围绕社会热点,每年开展1至2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上文化活动。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活动,充分发挥互联网协会和志愿者协会等民间社团力量,形成网民自觉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按照“3311”的标准,推进市级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县(市、区)级文化馆、图书馆、数字影院,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建设,市级建成国家一级馆,县级建成国家三级馆,乡文化站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村文化室不低于50平方米,符合无障碍建设标准,以方便老年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者。坚持重心下移,突出抓好社区、乡村文化中心建设。按照集约节约、共建共享的原则,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使宣传文化中心、市民中心、村民中心、农家书屋成为集宣传教育、文体活动、科技推广、学习培训、书报刊阅览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场所。结合正定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建设一批现代一流的大型文化设施。做好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工作,切实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驻石单位和民营博览场所对外开放。推动学校、企业等单位的文体场馆向社会提供服务。
(七)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电子阅览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党报进农村活动,推进宣传文化示范村建设。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每个市属文艺院团每年送戏下乡不低于20场,继续开展“千场电影进社区、万场电影进农村”等活动。实施倾斜政策,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各单位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的基本指标。
(八)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抓好“彩色周末”、“高雅艺术演出”等品牌文化活动,不断提升水平、扩大影响。策划推出城乡“欢乐大舞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表演比赛活动,组织全市社区、农村群众广泛参与。组织“夜经济、夜文化、夜生活”主题文艺调演,培育文化消费新热点。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戏剧票友大赛,弘扬具有我市特色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打造群众文化新看点。加强对基层文化活动的指导服务,不断提高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水平。
(九)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加强我市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倾力打造以西柏坡为龙头的红色文化品牌,抓好西柏坡纪念馆、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等一批红色纪念场馆建设。倾力打造正定古城、古中山国、赵州桥等一批历史文化品牌。倾力打造井陉拉花、耿村故事、常山战鼓等一批民俗文化品牌,办好井陉拉花艺术节、新乐伏羲文化节等一批传统文化艺术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开发,抓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健全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民间戏班发展,探索建立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多元投入机制。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十)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立足我市文化产业优势,以现代传媒、印刷出版、动漫游戏、民俗文化、文化市场、演艺娱乐六大产业板块为主体,着力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业,推进报业和广电传媒集团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加快印刷出版业技术升级,提高产品增加值;加强动漫产业“创产学研销”一体化建设,培育5至8家全国百强动漫企业,提升原创水平,争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动漫奖,完善产业链,办好动博会,打造“北方一流动漫城市”,形成京津石“金三角”格局;大力繁荣演艺娱乐业,提升石家庄演艺集团等骨干企业的演艺水平,支持社会力量投资演艺娱乐业。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优化全市文化产业布局,深入挖掘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打造富有石家庄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产业带和优势文化产业集群。力争到2015年培育产值超千万元文化企业10家,超亿元企业5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倍增,打造成为支柱性产业。
(十一)抓好文化产业项目。开展“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重点建设好2万平方米的石家庄动漫大厦,2012年“五一”前投用,2015年建成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基地。抓好中国动漫实训与考级中心的运营管理,打造成全国动漫培训知名品牌。谋划建设报业传媒大厦、广电新媒体大厦、演艺大厦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继续开展文化项目招商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和投资者。到2015年,完成5个投资额超过20亿元的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建立市级文化产业项目库,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开展文化产业项目观摩评比活动,表彰奖励先进,督促推动后进。
(十二)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围绕做大做强产业、创办全国一流园区的思路,加快石家庄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整合地方优势资源,突出文化创意研发、动漫游戏、文化休闲和文化市场等特色,发挥集聚效应,逐步形成千亿元产业园区。加快推进区域主题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打造东方文化创意园、动漫孵化产业园、藁城宫灯产业园、晋州紫铜浮雕产业园等专业文化产业园,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到2015年,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有条件的县(市)区至少谋划建设1个投资超千万元的文化产业园区。
(十三)振兴县域文化产业。大力实施“一县一品”战略和县域特色文化产业提速工程。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重点挖掘整合井陉拉花、藁城宫灯、晋州紫铜浮雕、耿村故事、常山战鼓、无极剪纸、灵寿青铜器、辛集农民画、新乐石雕、鹿泉黑陶、赞皇铁龙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县域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强化特色经营和特色服务,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县域文化骨干企业,谋划一批资源深度开发、产业链条延伸、展现文化特色的好项目,形成一批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推动县域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有条件的县(市)区发展年产值超亿元的文化企业1个以上。县域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提前实现倍增目标。自2012年起,实现1至2个县(市)当选全省文化产业“十强县”,并不断争先进位。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十四)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深化报业、广电、演艺集团三家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内部架构和运行机制,强化以效益为中心的运营管理,着力提升竞争力,塑造合格市场主体,力争年收入增长25%以上。加快报业传媒集团和广电传媒集团股份制改造,力争实现上市融资,到2015年各自总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进入全国省会城市传媒业综合实力第一方阵。按照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国有文化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建立适应形势需要的用人分配管理机制,激发内部活力,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和改进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为宏观管理提供准确数据。探索文化产业融资新形式,试办石家庄市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司和文化产业基金会,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十五)加快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以省会全民创业为契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股份制改造,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建立扶持民营文化企业政策保障机制,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建立扶持民营文化企业服务机制,加强创业指导、技术服务和管理培训,积极提供低收费或免费开放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帮助民营文化企业提高生产、管理和运营水平。力争到2015年培育2至3家总资产超过20亿元的大型民营文化企业,有3至5家民营文化企业进入全省20强。
(十六)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依托石家庄商贸物流优势,大力发展演出、影视、音像、文物、赏石、集邮、图书报刊、工艺美术等市场,建立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发展和完善经纪、评估、鉴定、拍卖等中介机构。加快发展文化商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大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打造华北一流的文化商品流通网络和集散基地。重点抓好北方书城、太和礼品城、古韵文化广场等文化市场的发展,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力争到2015年,建成2至3家年交易额超100亿元的大型文化市场。
六、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
(十七)加强党对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权。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牵头抓总的作用,组织全系统各单位各部门围绕中心,整合资源,打好主动仗,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要积极协助同级党委选好配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重要岗位人选,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加强日常动态管理,确保文化阵地建设导向正确,提高领导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要把文化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做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要把文化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制定市文化改革发展考核办法,提高考核分值比重,推动形成重视文化建设的工作导向。
(十八)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石家庄市宣传文化系统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建立宣传文化系统优秀人才信息库,对各类优秀人才跟踪培养。加强文化高层次领军人物培养,推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文化名家大家。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优秀理论人才、新闻人才、文艺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强宣传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深化“走转改”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为民服务能力。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选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文化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支持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基层文化能人。
(十九)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执行中央、省、市文化改革发展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5年,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单位和个人参与文化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国务院要求,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市、县两级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并逐年增加。市、县两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各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保障省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用地,对重要文化项目重点支持,及时提供足额土地供应。统筹整合省会文化资源,实现优化配置。采取低票价、低收费、补贴等方式,培育和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引导市民提高文化消费水平。
(二十)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各级各部门要把优化文化发展环境作为推进文化建设的坚强保障,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为推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良好条件。对项目建设、园区建设等,要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要实行项目跟踪服务制,对“引进、落地、建设、投用”全过程实行特事特办,建起“绿色”通道,以优质的服务推进项目实施。要突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着重在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织协调、信息引导等方面加强服务。要强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打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积极保护知识产权和文化品牌,提供鼓励创新的创业环境。各级编办、发改、财政、人社、国土、工信、商务、税务、环保、统计、工商、金融等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