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29日专电(记者刘江)10月18日,谢晋逝世了,人们为他的猝然离去悲恸。对于大众社会来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谢晋便已淡出公众视野,隐匿在历史的背影中。饶有意味的是,当此番谢晋告别尘世的时候,他的灵魂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重新回归,产生巨大的醒世意义。
上世纪80年代,谢晋以多产、质高而造就了电影艺术创作的传奇,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无出其右。随后,年事渐高的谢晋遭遇到所有艺术家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的挑战,他的创作力走向衰退。
到上世纪90年代末,谢晋,这个曾经振臂高呼的领军人物,渐渐远离大众甚至主流影视圈。他拒绝向商业利益妥协、坚守现实主义批判理念的形象,显得孤独而寂寞。
自那时起,人们只零星地听到他仍然在挑选剧本、艰难筹资拍电影的消息,偶发对国产大片“逃避现实”“哗众取宠”的直言批评。
谢晋去世时,正值全国大规模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人们在梳理过往历史中回味着收获与失落。在这个背景下,对于谢晋的悼念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怀旧,这位伟大艺术家的作品和人格所散发的理想主义气息,与当下现实影视中的种种缺陷形成鲜明对比。
就在谢晋去世前的1个多月,新一届百花奖刚刚颁发。这个曾经给谢晋带来荣誉、也因谢晋的6次获奖而增辉的艺术大奖,再次陷入冷落与质疑中。中国电影在大步走向产业化的同时,表现出普遍存在的思想贫乏和粗制滥造。
回顾起来,谢晋的电影带给观众的往往不是轻松的视听愉快,更多的是对社会与人生的沉重思考。
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是谢晋艺术创作的巅峰时刻。他带着强烈的济世情怀关注民族苦难和国家命运,令刚刚经历了残酷政治浩劫的无数普通中国人,从他的电影故事里找到慰藉和鼓励。著名的反思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更因直面历史,进行了冷峻的现实主义批判而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留下了永恒的经典。
随着谢晋的去世,他当年诸多未向外人道出的种种创作艰辛逐步浮出水面,电影无论在拍摄期间还是放映前后,都一直饱受来自各方的压力。谢晋凭借着超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勇气,完成了其艺术使命。这令时下为电影业的不景气和畸形发展所发表的抱怨与辩解显得软弱无力。谢晋的成功,不仅仅缘于开放宽松的大环境,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他个体高度自觉的社会良知与担当。他一生清贫,直到最后也不肯为钱拍烂片。
也正是因此,谢晋的去世不仅仅在艺术界引起震动,在文化界和思想界同样掀起波澜,人们公认他的电影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引人注目的是,对于谢晋的去世,平日喧嚣、浮躁的娱乐圈表现出鲜有的郑重与肃穆。在追忆的谈话中,与谢晋有过交往的演员,话题除了涉及这位导演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执著追求,更多的是怀念围绕他而构成的纯净、美好的人际关系。
与时下被谎言、倾轧和“潜规则”所困扰的娱乐圈形成鲜明对比,谢晋几十年的电影生涯流传着诸多尊重同行、奖掖后辈的佳话。各界人士回忆的点滴小事勾勒了谢晋朴实、高贵的人格形象。
演员谢芳记得:拍《舞台姐妹》时,谢晋跑到火车站接她。“他根本没认为他一个导演怎么能亲自去接一个演员。”新华社记者回忆说,在采访芙蓉镇首映时,谢晋头几句话就是“刚才晓庆说话怎么样?没走火吧”“如果走火了,你们多包涵。”
很多老百姓在此次追悼中才得知谢晋个人家庭的不幸。他四个孩子中有两个智障,唯一一个健康优秀的儿子还在不久前病逝。令人钦佩的是,这位热衷于在作品中探讨道德伦理的艺术家,在现实的生活中同样体现出高尚的品质,辛勤、慈爱地照顾他不幸的孩子们。
再精彩的电影也有剧终的时候,人生亦如此。每个观众都体验过灯光亮起、梦醒时分的惆怅,其实,也正是从那一刻起,电影里的情感和思想开始融入人们的生命。
很多人说,谢晋走了,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是,谢晋的精神对于我们构建一个更加文明、进步的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