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犹如漫天星斗”——探秘首度开放的上海崧泽博物馆
新华网上海5月19日专电(记者孙丽萍)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被誉为承载“上海之源”的上海崧泽博物馆首度向公众开放。
这座建立在遗址上的博物馆,脚下每一寸土地都有大约6000年历史,且以创新的方式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高蒙河说,崧泽文化不仅是上海之源,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源头之一。它证明了中国早期文明是如此多元丰富,事实上,“中华文明的起源正犹如漫天星斗,灿烂无匹”。
“上海之源”揭开面纱
在位于上海青浦区崧泽村的上海崧泽博物馆内,人们可以看到120余件首次亮相的远古文物,包括“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稻”等等。众多的第一,佐证了崧泽遗址是上海远古文化的发源地,因此被誉为“上海之源”。
“崧泽”的意思是指“吴淞江流域湿地中的一块高地”。大约从距今7000年起,上海地区海岸东扩,陆地抬升,开始适合人居。6000年前,属于马家浜文化的人群来到上海。他们就是上海的先民,崧泽则是他们最初的家园。
崧泽文化在距今5900年至5200年之间,存在的时间较长,这是第一个以上海地名来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崧泽文化是怎么被发现和命名的?据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崧泽遗址一座假山墩的发掘中,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期的墓地,其中有百余座墓葬。墓葬中的器物迥异于已知的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由此被命名为“崧泽文化”。
考古学家指出,尽管崧泽遗址早在1957年就已被发现,但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这处文明发源地始终保持“低调”。而如今,随着上海崧泽博物馆正式向海内外公众开放,一批从未曝光的文物首次呈现在世界面前,其文化价值将得到充分认识。
上海古人6000年前已饲养肥猪
最早的上海人吃什么?1961年,考古人员在崧泽遗址发现了炭化稻谷遗存,经分析是籼稻和粳稻的谷粒。这证明上海先民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已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更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崧泽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些陶猪。其中有一只陶猪,形状迷你,矮脚肥肚、小眼如豆,身体被涂成朱红色,煞是可爱。考古学家分析说,这件文物首次展示了6000年前上海古人饲养肥猪的生动形象。
而1987年崧泽遗址上又发现了中国出土年代最古老的“直筒形水井”,表明上海是我国最先发明找水和储水先进技术的地区。
上海先民住得如何?相较于今日上海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6000年前上海的居住条件无疑简陋之极。2004年发现的“上海第一房”,形似谷仓的尖顶,它的面积大约有5平方米,门宽1米,墙是用竹子和木头做成立柱再涂上泥巴,屋顶则是由茅草覆盖,像斗笠一样披下来,自然形成遮风挡雨的廊檐。
考古学家指出,综合崧泽文化的种种情况,上海地区当时在科技和生产力水平上都有重大进步,发明了管钻穿孔、犁耕农业和快轮制陶等技术。崧泽文化还有较为完备的宗教信仰和一定的礼仪制度,如墓葬中男性陪葬石斧而女性佩戴玉璜,还出现了凌驾于一般人之上的首领贵族,充分说明社会开始进入文明起源阶段。
中华文明起源如“星空璀璨”
步入崧泽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观众们纷纷低头琢磨一张被投影在脚下的巨型地图。这张色彩斑斓的地图,标注着河姆渡、良渚、马家浜等神奇的地名,非常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众多起源。
根据考古学家苏秉琦的理论,中华文明不是单一起源的,各区域有各自的起源,如同漫天星斗。上海的崧泽遗址及其考古发现有力地佐证了这一学术观点。
“距今5500年前后,中国各地区的古老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累积,不约而同进入突飞猛进的创新和变革时期,中国文明开始形成,早期国家开始出现。”复旦大学考古系教授高蒙河说,崧泽文化的最大价值,也许不仅仅在于复原六千年前的上海,而是佐证中华文明拥有多中心的灿烂起源。
高蒙河说,许多中华文明起源现象都可以在崧泽遗址中找到,这显示出崧泽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源头和脉络之一,“不是最主要的,也不是唯一的,但是重要的一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