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寄语:巫山有一段厚重的历史文化,巫山有一片诗性的土地。
视古昔,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咏诵巫山的笔墨瑰宝;望今朝,又有多少人带着对这片神秘文化的虔诚,沿着古人的脚步匍匐前行,活跃在繁荣巫山文化的道路上。这些人,不为功名利禄,纯粹本着一份对巫山文化的热爱和责任,得以使巫山文化研究呈现生机勃发的态势,让巫山文化墨香屡屡,飘向大千世界。本期,我们将带着一份感激走进这些文化达人,以后,我们将带着一份期待推介更多的热爱三峡和巫山文化的文化达人。
吕建中近照。 向承彦(右一)、向承勇(中)、向承柱(左一)近照。 黄先清近照。
吕建中:只为坚守一份信仰
七月流火,酷暑难当。走近64岁的吕建中先生时他正在大溪乡,为申报“大溪粉条”和“川扬号子”市级非物文化遗产现场拍摄镜头。看见他汗流浃背的身影,记者不禁为这种执着心生感动。吕建中的这份对巫山文化的热爱和坚守源自父亲那年根植在心中的信仰。
“我父亲原来是文化馆馆长,一生都在为收集、创造、整理、保存巫山文化而努力。文革那年父亲因为作品《找到了神女》被打入右派,一次父亲站在批斗台上对我们三兄弟说:‘你们一定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好好干。’”那年吕建中20岁,父亲坚定的眼神和告诫,让台下的他深切感受父亲的坚韧与执着,暗自发誓一定要为巫山文化走自己的路。
吕建中因亲历过父亲被批斗的场面,见证过巫山文化被摧毁的岁月,所以励志要秉承父亲的操守和才艺,为巫山文化而奋斗一生。他爱好文艺,涉猎广泛,自学成才。喜文学写作、通音律器乐、擅书画摄影。
1984年他筹备成立了巫山音乐协会,同时成立了“月光乐队”,担任队长,负责全权事物。后来,于工作之中的机动灵活需要又成立了“星光乐队”,吹、拉、弹、唱、演样样都能,随时随地上阵。
8年前,他和师培中心的钢琴老师伍建蓉组建了巫山第一家“长江琴行”,开启了钢琴和小提琴培训班。截至目前,吕建中培训的小提琴弟子已达80余人,最远的现在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这些年来,他一直怀揣一份虔诚在文化道路上匍匐前行,收集整编民间文化,奔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对宣传和建设巫山文化举拳拳之情。他以巫山文化为本,创作了《巫峡风云》、《忠诚》、《红叶情》、《三峡永远是我家》、《盛世中华》、《东方杯》等大量的歌剧、歌曲和书法摄影作品,并有多件作品获得国家、市级奖项。撰写的《巫山民歌》、《巫山民间音乐》等文曾在《中国文化报》、《重庆文化》等国家及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收集整理编撰的《龙骨坡抬工号子》、《巫山踩堂戏》、《邓家背二哥号子》、《小三峡马渡山歌》、《巫山神女传说》等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和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吕建中现任中国书画创作中心研究员、中国书画艺术家创作中心书画师、中华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画创作院院士、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会员、重庆市音乐家、戏剧家、摄影家协会会员。集多种荣誉一身的他一点不显得高姿态,他说:“对艺术世界的追求是一生的目标,探究艺术的路程是艰辛又充满乐趣的,厚重的巫山文化世界瑰宝多如牛毛,在有生之年我有的是事做。”
“三向”:承袭书香之家
“昔日文坛三苏竞风流,今朝巫山三向承书香。”“巫山三向”就是多年活跃在巫山文化研究舞台的向承彦、向承勇、向承柱三兄弟,他们得奇丽山水之灵气,承世代书香之家风,养成坚韧、勤劳、善良的品德,兄弟三人自幼喜好国学,共同研究,各擅其长,
励耕轩主向承彦
向承彦先生,号巴月山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会、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巫山文化研究会会长。
走进向承彦先生的书斋,摆放整齐的笔墨纸砚、沁润墨香的摞摞群书、相映成趣的吊兰文竹,好不温馨雅致,倍感心身宁静。与先生交谈之余,妙趣横生,如若研读群书,受益匪浅。
他情趣高雅,豁达乐观,风趣幽默。因自己体貌丰肥,于是拆“肥仙”二字,取个别号“巴月山人”,他志不在烟酒棋牌,不涉足声色场所。最喜二、三友人品茗论诗,也品味人生。
闲时亲自然得山水之乐,纵书海观古今之异同,乐郊游得民间之风俗,一举三得,不亦乐乎。
先生知识厚重,以文、史、哲自成体系,对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神秘文化,甚至医卜相筮均有研究。他相信“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有所读、所见、所闻,辄随手记下,日积月累,书架上有满满一格专门存放历年笔记,分门别类,检索方便。
先生知孝悌,重亲情,惜友谊。二弟所著《三峡文化撷英》、《白水山人诗草》和三弟所著《巫峡奇景》付梓,都会细细校阅,其欣慰褒扬之情溢于言表。巫山文化研究会的朋友们要出书,他总是帮助认真编校,并为他们作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知青下乡,与老百姓打交道的岁月里,近距离的接触到了淳朴的乡村风情,生动活泼的民间故事,和厚重的巫山奇文异趣,便产生浓厚的兴趣。八十年代初,向承彦先生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三峡这座丰富的文化宝库,携二弟承勇、三弟承柱共同致力于三峡文化,特别是巫山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正如他在一本书的自序中所写:“幼时,先父就常教我诵读这样的吟咏巫山巫峡的诗歌。年龄渐长,读到的书稍微多一些了,进一步知道古往今来,关于巫山巫峡的脍炙人口的诗歌非常多,收集阅读它们便成了我的一大乐事。”
1998年至今,他编著刊印了《巫山古代诗歌选注》、《三峡趣闻》、《三峡奇闻》、《三峡联粹》四本书;近年,在县委宣传部和巫山文联、文广新局、县志办的支持下,又出版了《经典中的巫山》、《巫山原生态情歌》、《巫山历代诗文选注》、《历代名人咏巫山》、《品味巫山》、《梦里巫山》、《家园》等书。另外完成了《古老的神女文化》、《巫山儿戏》、《巫山谜粹》、《巫山俗语》等多部书稿。今年主要着力于《巫山巫文化》的撰写。
卓然有成的向承彦先生虽已年过花甲,两鬓染霜,仍为挖掘、研究、传承巫山文化,乐此不疲,笔耕不辍,实在可钦可佩。
建平闲人向承勇
向承勇先生,字钧威,号高唐居士、白水山人。为人儒雅冲淡,洒脱超然,有如闲云野鹤,故又别号建平闲人。现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巫山诗词楹联学会荣誉会长、巫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
但这个“闲人”却是一个十分敬业的人,一直致力于巫山文化研究。
向承勇先生爱好广泛。喜读书写字,喜收藏,喜山水之乐,广交朋友。这为他从事文学研究带来了很多方便。
他甚是喜好吟诗作对。十岁开始跟父母学习《声律启蒙》,父辈的引导使他对诗词曲赋有一种偏爱,也为他获得深厚的诗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大约还是他在十二、三岁时,羡慕哥哥一本《元曲选》,但哥哥也十分喜爱这本书,不肯给他。他便趁哥哥外出时将书中最精妙的部分撕下藏了起来,险些被父亲责骂。这本书现仍存放在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它像一面镜子,不断激励他勤奋学习,并永远写好“人”这篇文章。30余年来他曾作诗填词千余首,去年他还将近两年的诗作选出百余首,辑成《白水山人诗草》。
向承勇先生的诗名传播很广,其诗作被《世纪诗词大典》、《中华诗人》、《中国当代诗词选》等大型辞书收录。诗评家江石说:“他的诗以旧体为主,既遵循格律,又不为所囿,力求清新自然,读起来有意境有诗味。其最大的特点是亦谐亦庄,既感风趣,又耐人寻味。”为了弘扬诗词文化,1998年他还与巫山闻人杨自聪先生一道,创建了“巫山诗社”,为巫山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近10年来,他常利用休息时间,自觉从事三峡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除了阅读研究了大量古籍外,还常问难于野老村姑。凡是有关三峡的人物、事件、轶闻等必录之,并加以咀嚼、消化,撰写了近百篇关于三峡古代文化的文章,发表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后来又辑录成《三峡民俗》和《三峡文化撷英》两本书。他的这些工作,无疑对于挖掘保存三峡文化,使许多东西不致因年代久远而湮没十分有意义。
今年,他又出版了《历代名家与巫山》一书,共计41篇,18万余字。这部作品具有学术性、可读性、史料性、系统性强等特点,被称作“巫山古代文学史”。
有了解他的朋友为他作了诗:“高唐居士异常人,厌向功名垂钓纶。奇石作师尊硬骨,幽篁为友爱修身。峡间露冷防流感,江上风清可洗尘。但喜福门生瑞气,笔耕不辍亦精神。”
北坡居士向承柱
向承柱先生,号北坡居士、建平村人,笔名阿柱,重庆市诗词学会、重庆市楹联学会、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巫山文化研究会·书画艺术研究分会会长。
同兄承彦、承勇一样,为家乡的奇丽山水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所吸引着,而愿意穷其毕生精力为其歌,为其狂。
向承柱先生的爱好广泛,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根艺奇石均其所好,尤其长于书法、篆刻。他的篆刻集《三峡奇景》一书,撷取三峡奇景七十余处,治印一百四十余方,融金石之凝重于山水之灵动,印文并茂,相得益彰。重庆市文联的一位先生见到他的篆刻作品,细细品味之后,赞叹“峡江有俊才”。更有人誉之为“渝东一刀”。
近年,他特别偏爱奇石,根艺。闲暇之时,或结伴而行,或独自一人,背上大帆布包,带上刀凿小锄,外出寻根觅石。巫山及周边几县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他寻觅的脚迹。走进他家,博古架上,墙角、几案,甚至床脚下,到处都是根艺、奇石,其中不乏精妙之品。
向承柱先生痴迷于根艺、奇石,他认为要讲究一个“缘”字。广西书法家峡石先生书“石缘”二字以赠,他刻制成匾,悬挂于书斋。他视石为友,夜阑人静之时,常与石喁喁私语,个中情趣,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认为根艺应保持自然本性。他曾捡到一块树根,好象一个人骑在马上。反复把玩,思之再三,联想到屈原的《山鬼》,这最早的巫山神女形象是“薜荔为衣,女萝为带,骑着赤豹”。于是他根据这个意象创作出根艺《山鬼》,神女长发飘飘,衣带飘飘,跨骑在一怒奔的赤豹之上,给人以野性和神秘之感,堪称精品。
向承柱先生善于对根艺、奇石进行组合,从而产生新的意境。有根与根的组合,如他创作的大型根艺作品《百鹤图》;有根与石的结合,如《丹凤朝阳》;有石与石的组合,如《灵猫戏球》,灵猫得自石龙坪,石球得自错开峡,灵猫抱球而戏,憨态可掬,浑若天成。真所谓“天造奇石,人赋妙意”。
目前,向承柱先生已初步完成了《向承柱书法篆刻选》和《向承柱根艺刻石选》两本书稿,正修订待梓。
黄先清:热爱巫山文化的活跃分子
走进黄先清先生,和颜谦恭,就宛若读他的诗歌“中国雪,潜藏在文化的穴位里。等待太阳的金针扎进去,驱赶千年内寒”那样贴心温暖。黄先清只是个纯粹的农民儿子,这些年就凭着一份对诗歌的热爱,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三关水库三社黄家沟是他的故乡。这里四面环山,中间拥有一个大水库,主管方圆几百里的灌溉,是故乡山水的灵性蕴育了他的灵性。
小时候,父亲在民校教过几年书,他便经常带着小板凳跟着父亲到教室上课。似懂非懂的诗文,孩子们跟着父亲念得抑扬顿挫。
“我的启蒙老师,解放前是私塾先生,经常讲古代诗歌、文学、典故,而他教书就像唱歌,与父亲教的不一样,不过我们也学得很起劲。”黄先清回忆着说,从那时起,便开始有点喜欢这些抑扬顿挫的文字。
1984年参加工作后,从事了22年语文教学,那些唐诗宋词、现代文学等,不断地在触碰他对诗歌的兴奋点。忍不住创作了第一篇诗歌《忆年少村居》在校刊《白帆》上发表,后被《散文诗》杂志转载。从此,创作诗歌便一发不可收拾。
2010年调任县文联秘书长、巫山杂志社编辑部主任。这期间,他感觉自己就如进入了知识的大海,如饥似渴的博览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诗歌创作风格也发生了转变,后期的作品更贴近大地,贴近现实,可以说是佳作迭出。
2011年,黄先清在《星星诗刊》、《北方文学》、《参花》、《风流一代》、《语文周刊》《诗词世界》《海星诗刊》(台湾)等纯文艺刊物公开发表多篇作品。2012年,黄先清的散文诗集《凝望神女》正式出版发行。今年上半年写作的《在巫山写山》、《宁河边的想象与联想》、《大昌的韵脚》等已被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纯文学刊物《阳光》《风流一代》等杂志留用。
主编《巫山》杂志,对于黄先清说更是跳上了巫山文化的大舞台,通过对来稿的策划、评审、编辑等过程,零距离的接触到了更多的热爱巫山文化的活跃分子,亲进了巫山的山山水水和民俗风情,触摸到或浓或淡的亲情、乡情、爱情。就这样,巫山文化伴着他的一首首诗歌,以及这一方小小的杂志,散发着缕缕清香,飘向外面的世界。
“都说‘行到巫山必有诗’,古人站在历史的高度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而我们则从现代人敏感的角度来审视巫山的人文自然,抒写某种情怀。”黄先清说,巫山是一片诗的土地,总感觉灵感随时就在身边。特别是小时候下地干农活,当放牛娃的那些贫穷而清新的岁月,以及三峡纤夫的那份激昂与苍凉,有一种味道一直在刺激着神经。自己将把对家乡文化的眷恋以诗人的情怀,融入巫山大文化,用毕生的精力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