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往期回顾
分类检索 返回目录
雄安大学来了!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 | 北京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下称《纲要》)中,一处重要的表述引人注目:“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新区办学,以新机制、新模式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
这句话透露出两个信息:未来将有“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新区办学;雄安大学的目标是世界一流,并将采用新机制、新模式。
目前,已有北大、清华等“双一流”建设高校前往雄安新区布局或对接,未来雄安大学建设的新机制、新模式是什么?和当前国内高校相比,需要进行哪些创新?
布局高等教育,
《纲要》提出了哪些目标?
除了提出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新区办学,以新机制、新模式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纲要》中针对高等教育的布局还包括:
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重点承接著名高校在新区设立分校、分院、研究生院等”;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培育一批优势学科,建设一批特色学院和高精尖研究中心;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集聚人才、学科、资源和平台优势,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合作,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知识溢出效应明显的大学园区等。
归纳上述信息,《纲要》对未来在雄安建设大学的定位不仅是“世界一流”,还是“研究型”。
目前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有两个特点:一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授队伍;二是有一套支持教授队伍培养人才、进行尖端科学研究的体制及政策。
我国为了创建世界一流高校,相继实行了211工程、985工程等。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指导方针、目标和要求。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必须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学科水平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或者是国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业或区域影响、学科优势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
再来看“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指提供全面的学士学位计划,把研究放在首位的大学,致力于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
在李国平看来,研究型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前沿科技研发的中心,以教书育人和科技研发为根本,拥有较高的人才和学术产出质量。“研究型大学一定是以研究生院为主、科学研究和教学并重的大学。”
雄安大学怎么建?钱从哪里来?校长怎么选?
去年以来,建设雄安大学的呼声不断。
2017年4月,李国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建议雄安新区可以筹建一所甚至多所高水平的大学,从国内外引进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人员。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高志立呼吁,要借助雄安新区发展的契机,高起点建设雄安大学。全国政协委员、中铝集团总经理余德辉建议,按照“1+N+X”模式,即以一所“双一流”大学为基础,有机重组N所一流学科大学,形成一体化紧密型的大学核心主体,并吸收X所大学研究生院和各类研究机构,在雄安新区共同建设新时代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的中国“中央大学”系统。
《纲要》已经确定建设雄安大学,问题是如何建?
一直以来,中国的大部分高校都是靠“举国体制”建设。但也有例外,例如近期关注度颇高的西湖大学,被很多人称之为是一所“新”大学。之所以“新”,主要基于西湖大学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公开资料显示,西湖大学是浙江省杭州市提出筹建的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学,由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等发起筹建。
西湖大学瞄准的是前沿基础科学领域,资金来自企业家和社会捐助的西湖教育基金,而管理体制则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是学校最高决策机构,而且董事会中必须有教授和学生代表。
雄安大学是否可以借鉴西湖大学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模式?
“应该不会。”李国平告诉记者,将雄安大学创办成一所体制内的公立大学可能会更好,雄安的目标是建设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基于此,将雄安大学建成能代表雄安或者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公办大学,跟雄安新区的城市定位比较吻合,公立大学并不一定没有新体制、新模式。
“主要经费来自财政拨款,但也不排斥多方筹资,比如可以面向社会捐助以及校友捐助等。”李国平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分析认为,一流大学的办学经费来源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过多依赖财政拨款。“在发达国家,有的世界一流大学就在小镇上,学校能建成为一流大学,显然不是靠当地提供资源,而是有完整的筹集办学资金的体系。”
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校长至关重要。
高志立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曾表示,“在河北新建教育部直属的雄安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面向世界招聘校长、管理团队和师资队伍,以现代化大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高起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带动河北高等教育发展,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奠定长远基础。”
高志立将雄安大学定位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而就教育部直属高校来说,校长主要是由上级部门按一定程序选拔任命,但从2011年开始,如东北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也曾尝试过公开选拔。
雄安大学公开选拔校长是否可行?“当然可行。”李国平对记者分析说,目前北京大学下属的学院院长实施全球招聘已经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我认为雄安大学实施全球招聘校长也没有问题,因为虽然校长实施的是全球招聘,但是大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李国平还建议雄安大学的教师可以采取“双聘教授”模式,“比如一位知名的北大教授,只要北大允许,可以是北大和雄安大学的双聘教授,定期去雄安大学授课,毕竟以后北京和雄安间的交通非常方便,完全可以依托首都自身的高校资源服务雄安大学,具备距离和空间优势。”
知名高校可在雄安大学单独设院
以新机制、新模式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当然离不开北京的支持。
日前,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支持符合雄安新区定位和发展需要的在京高校、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向雄安新区转移,并做好服务。
“在雄安新区建大学可以以自建为主,因为自建大学有其自身的优势,而从北京转移大学过去会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老师的住房问题、福利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当然也不排斥有一些高校转移过去。”李国平告诉记者,其实北京建设全国的文化、科技中心也需要大学做支撑,因此可以考虑将北京的大学以分校的形式转移到雄安新区。
“比如可以将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在雄安大学单独设立学院,像北大、清华在深圳就设有研究生院,这样设置对深圳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都有非常大的支撑。”李国平说。
目前已有10多所名校对接雄安新区,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未来,随着雄安新区的快速发展,预计还将有一大波双一流高校布局雄安新区。
返回目录 上一篇
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下称《纲要》)中,一处重要的表述引人注目:“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新区办学,以新机制、新模式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
这句话透露出两个信息:未来将有“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新区办学;雄安大学的目标是世界一流,并将采用新机制、新模式。
目前,已有北大、清华等“双一流”建设高校前往雄安新区布局或对接,未来雄安大学建设的新机制、新模式是什么?和当前国内高校相比,需要进行哪些创新?
布局高等教育,
《纲要》提出了哪些目标?
除了提出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新区办学,以新机制、新模式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纲要》中针对高等教育的布局还包括:
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重点承接著名高校在新区设立分校、分院、研究生院等”;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培育一批优势学科,建设一批特色学院和高精尖研究中心;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集聚人才、学科、资源和平台优势,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合作,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知识溢出效应明显的大学园区等。
归纳上述信息,《纲要》对未来在雄安建设大学的定位不仅是“世界一流”,还是“研究型”。
目前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有两个特点:一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授队伍;二是有一套支持教授队伍培养人才、进行尖端科学研究的体制及政策。
我国为了创建世界一流高校,相继实行了211工程、985工程等。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指导方针、目标和要求。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必须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学科水平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或者是国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业或区域影响、学科优势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
再来看“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指提供全面的学士学位计划,把研究放在首位的大学,致力于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
在李国平看来,研究型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前沿科技研发的中心,以教书育人和科技研发为根本,拥有较高的人才和学术产出质量。“研究型大学一定是以研究生院为主、科学研究和教学并重的大学。”
雄安大学怎么建?钱从哪里来?校长怎么选?
去年以来,建设雄安大学的呼声不断。
2017年4月,李国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建议雄安新区可以筹建一所甚至多所高水平的大学,从国内外引进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人员。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高志立呼吁,要借助雄安新区发展的契机,高起点建设雄安大学。全国政协委员、中铝集团总经理余德辉建议,按照“1+N+X”模式,即以一所“双一流”大学为基础,有机重组N所一流学科大学,形成一体化紧密型的大学核心主体,并吸收X所大学研究生院和各类研究机构,在雄安新区共同建设新时代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的中国“中央大学”系统。
《纲要》已经确定建设雄安大学,问题是如何建?
一直以来,中国的大部分高校都是靠“举国体制”建设。但也有例外,例如近期关注度颇高的西湖大学,被很多人称之为是一所“新”大学。之所以“新”,主要基于西湖大学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公开资料显示,西湖大学是浙江省杭州市提出筹建的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学,由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等发起筹建。
西湖大学瞄准的是前沿基础科学领域,资金来自企业家和社会捐助的西湖教育基金,而管理体制则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是学校最高决策机构,而且董事会中必须有教授和学生代表。
雄安大学是否可以借鉴西湖大学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模式?
“应该不会。”李国平告诉记者,将雄安大学创办成一所体制内的公立大学可能会更好,雄安的目标是建设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基于此,将雄安大学建成能代表雄安或者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公办大学,跟雄安新区的城市定位比较吻合,公立大学并不一定没有新体制、新模式。
“主要经费来自财政拨款,但也不排斥多方筹资,比如可以面向社会捐助以及校友捐助等。”李国平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分析认为,一流大学的办学经费来源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过多依赖财政拨款。“在发达国家,有的世界一流大学就在小镇上,学校能建成为一流大学,显然不是靠当地提供资源,而是有完整的筹集办学资金的体系。”
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校长至关重要。
高志立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曾表示,“在河北新建教育部直属的雄安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面向世界招聘校长、管理团队和师资队伍,以现代化大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高起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带动河北高等教育发展,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奠定长远基础。”
高志立将雄安大学定位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而就教育部直属高校来说,校长主要是由上级部门按一定程序选拔任命,但从2011年开始,如东北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也曾尝试过公开选拔。
雄安大学公开选拔校长是否可行?“当然可行。”李国平对记者分析说,目前北京大学下属的学院院长实施全球招聘已经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我认为雄安大学实施全球招聘校长也没有问题,因为虽然校长实施的是全球招聘,但是大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李国平还建议雄安大学的教师可以采取“双聘教授”模式,“比如一位知名的北大教授,只要北大允许,可以是北大和雄安大学的双聘教授,定期去雄安大学授课,毕竟以后北京和雄安间的交通非常方便,完全可以依托首都自身的高校资源服务雄安大学,具备距离和空间优势。”
知名高校可在雄安大学单独设院
以新机制、新模式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当然离不开北京的支持。
日前,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支持符合雄安新区定位和发展需要的在京高校、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向雄安新区转移,并做好服务。
“在雄安新区建大学可以以自建为主,因为自建大学有其自身的优势,而从北京转移大学过去会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老师的住房问题、福利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当然也不排斥有一些高校转移过去。”李国平告诉记者,其实北京建设全国的文化、科技中心也需要大学做支撑,因此可以考虑将北京的大学以分校的形式转移到雄安新区。
“比如可以将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在雄安大学单独设立学院,像北大、清华在深圳就设有研究生院,这样设置对深圳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都有非常大的支撑。”李国平说。
目前已有10多所名校对接雄安新区,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未来,随着雄安新区的快速发展,预计还将有一大波双一流高校布局雄安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