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图片来源:中国网财经
中国网财经12月6日讯 12月6日,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的“第十二届亚洲金融年会”金融论坛上发表了《解析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宏观背景问题》主题演讲。
于学军指出,在近20年时期前后对比中,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凡是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的阶段,就会伴随着资本外流,并进而影响流动性收紧;此时经济就会面临下行压力,企业的生产经营自然出现困难。即:经济下行与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是一种相互联系的内在关系,相辅相成。
再进一步考察,每当面临这种宏观环境,即人民币出现贬值压力、外贸发生困难、经济下行加大等形势下,政府一般都会出台刺激性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于学军指出,相联系的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会对货币管理带来影响:我国金融市场膨胀起来,并且投向基础货币的资金也多起来;这些资金又会产生溢出效应,有相当一部分流入房地产市场。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上就出现了一些声音、说法,金融业"脱实向虚","以钱炒钱","自我循环"、"自我娱乐"等等。这时一方面可看到金融市场上资金很多,另一方面却普遍感到进不了实体企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实在难以化解。于学军指出,“一个时期产生一些什么现象,并出现一些相应的词汇,绝不是偶然的,无厘头的,而是一定与当时的背景、环境相联系。”
20年后的今天,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再一次凸显出来。于学军表示,现在问题的焦点也从原来多强调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多扩展到金融业服务实体企业的问题,以及金融业"脱实向虚","以钱炒钱","自我循环"、"自我娱乐"等这样的话题。那又是为什么呢?
“不是资金到不了实体经济,而是难以进入制造业企业,更多流入了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平台、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等。” 于学军指出,资金如果仅在金融机构之间来回流转,不到实体经济或实体企业,那么事实上金融机构也就没有利润来源。“这里关键问题是:如何看待上述信贷资金集中流向的三大领域,它们到底是否属于实体经济?”
今天中国的经济结构、市场环境、产业发展、技术水平、产品等,与20年前、10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融资需求更为丰富、复杂、多样化,需求结构大幅度扩展。于学军指出,“企业融资需求多样化,结构也复杂起来,这就要求金融业的供给结构也必须丰富和完善起来,以满足不断变化并日益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但由于这种需求结构的变化也许来的太快了,以致于金融业不一定能够完全适应和满足这种变化的速度。这也是产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于学军表示,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或实体企业的问题,是与一个时期的宏观经济环境、发展大背景相联系,十分浩大、复杂,绝不是仅仅关系到金融业自身的问题,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解决起来,也要跳出“就金融论金融”的思维定势。
下附演讲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此次《21世纪经济报道》亚洲金融年会。论坛的主题很有诗意,叫“行稳致远:实业源动力”。我们做实际工作的人往往缺乏一些想象力,我理解这个主题应该是指金融业如何服务实体经济,也一直是大家关心的热门话题。因此,我把今天的发言题目,确定为《解析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宏观背景问题》,想与大家做一个探讨交流。考虑不一定成熟,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
有关银行等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再具体一点,也可以聚焦为如何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是个老话题,也是个新话题。说来话长,在20多年前,即1997年,我就在深圳参加过一场由民生银行组织的类似研讨会,并根据会上的发言专门写过一篇探讨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文章。历经20多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执着探讨似乎没有改变,但是我国的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市场以及技术产品等经济的很多方面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在研讨会中有一个说法,叫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个世界性难题",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感觉很新鲜。此说法延续20多年,至今仍然可以经常听到。
这个问题历久弥新,常说常有,常说常新,到底为什么呢?
我想首先从逻辑上看,本身并不复杂。比如,现在政府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假如你是一名准备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你首先面临的难题或瓶颈是什么?我看无外乎三个东西:资金、人才、技术,现在技术也可看作是创意。当中首要的是资金,有了资金就可以招徕人才、买来技术;如果没有资金,我相信一定感到寸步难行。俗话讲:“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当然,我们也可以合作创业,或者可以先发明和掌握技术,然后再募集资金。的确有这样的情况,但大多数的情况下仍然是资金为先。因为合作创业也需要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技术开发也要有资金,尤其在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技术门槛已大幅度提高。
对中小企业创业者来说,除了缺少资金,同时也面临一个资信问题。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因为缺少资产可做抵押,建立资信就特别重要,也特别困难。资信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而且与企业自身的成长相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当然,虽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但在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时期,情况并非完全相同,有时区别甚至十分明显。20多年前,为何当时出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相对突出呢?在今天看来,应与当时的宏观大环境有关系。大家知道,1997年发生了著名的亚洲金融危机,周边其他亚洲国家的货币都大幅度贬值,但中国政府却庄重宣布:人民币不贬值,这相对于贬了值不亚洲其他国家的货币来说,人民币就显得太贵了。所以,这造成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明显下降,有统计数据为证:1998年中国的进出口双双出现下降,减少大约1%。并且,资本外流严重,不得不严格实行外汇管理,国内出现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大家可以想像,流动性出现普遍收紧,对中小企业融资来说自然会产生雪上加霜的效应。
20年后的今天,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再一次凸显出来。当然,现在这个问题的焦点也有所改变,原来多强调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现在除了这一点之外,更多扩展到金融业服务实体企业的问题,以及金融业"脱实向虚","以钱炒钱","自我循环"、"自我娱乐"等这样的话题。那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从这一轮最早出现企业融资困难、大批破产倒闭的长三角地区说起。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自2012年开始在江浙一带就出现了民营企业老板所谓的“跑路”现象,当时电视节目有很多报道。分析这些发生风险的企业,我认为它们普遍存在三个共性的问题:
第一,是在之前的经济繁荣时期,包括2002—2007年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时期,也包括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在2009—2011年出台的以"4万亿元"投资为代表的大规模刺激性政策,这个时期这些企业过度扩张,不少进入房地产市场,甚至"炒房"盛行。
第二,伴随着过度扩张,一定是过度负债。这个时期在江浙一带"担保圈"、"担保链"十分流行,企业之间相互担保,早已超出其实际的融资担保能力。
第三,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等能力建设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变化。也有不少经营管理不善,存在投资失误严重、损失浪费巨大等情况。
长三角地区企业生产经营出现的困难局面,必然传导到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在江浙等地区爆发了大量的不良资产,金融业为此也遭受重大损失。此后,金融风险又向中西部地区蔓延、扩展,一直延续到去年下半年,情况似乎才稳定缓和下来。
进入2014年,人民币从一季度开始又出现贬值压力,中国的外贸进出口也明显出现下滑。之前我国的外贸进出口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很多时候甚至超过20%,但是2014年全国仅增长3.4%;2015、2016年则分别下降8%和6.8%,这在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史上极为罕见。
从以上20年前和20年后的前后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凡是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的阶段,就会伴随着资本外流,并进而影响流动性收紧;此时经济就会面临下行压力,企业的生产经营自然出现困难。即:经济下行与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是一种相互联系的内在关系,相辅相成。20年前和20年后,虽然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却有许多相同之处,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一个时期对同一个问题反映强烈,背后一定有相应的背景、环境等原因,绝不是某个系统、领域单方面的问题。
再进一步考察。每当面临这种宏观环境,即人民币出现贬值压力、外贸发生困难、经济下行加大等形势下,政府一般都会出台刺激性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20年前和20年后同样如此。相联系的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会对货币管理带来影响。2014年之后,由于我国外汇储备增加开始放缓,尤其是6月之后还出现总额减少现象,这使中国的基础货币投放,由之前主要通过结售汇-增加外汇储备来进行,改变为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逆回购等政策性工具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一旦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方式发生改变,在社会上就会反映出来,这时我们会发现,我国金融市场膨胀起来,并且投向基础货币的资金也多起来;这些资金又会产生溢出效应,有相当一部分流入房地产市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上就出现了一些声音、说法,什么金融业"脱实向虚","以钱炒钱","自我循环"、"自我娱乐"等等。这时,大家一方面看到金融市场上资金很多,另一方面却普遍感到进不了实体企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实在难以化解。所以,一个时期产生一些什么现象,并出现一些相应的词汇,绝不是偶然的,无厘头的,而是一定与当时的背景、环境相联系。
当然,过去我也说过,不是资金到不了实体经济,而是难以进入制造业企业,更多流入了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平台、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等。资金如果仅在金融机构之间来回流转,不到实体经济或实体企业,那么事实上金融机构也就没有利润来源。这里关键问题是:如何看待上述信贷资金集中流向的三大领域,它们到底是否属于实体经济?
最后,再从实体企业的实际融资情况来看。我们经常听到银行讲:现在做实体企业的信贷业务实际上很难。真正效益好、信誉高的企业,其融资渠道、方式多种多样,"脱媒"现象极为普遍。不少优质企业甚至根本不缺资金,给他们放贷款还需要去攻关,并要求下浮利率。而缺少资金、急需贷款的企业,常常又因效益不好、资信不高,银行往往对其风险管控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从地方政府融资来看,有不少地区的确是债台高筑,但各类金融机构却仍然趋之若鹜。因为有政府信用做担保,地方掌握的资源又多,所以其控制风险的能力、腾挪空间,比普通企业要大得多。
此外,今天中国的经济结构、市场环境、产业发展、技术水平、产品等,与20年前、10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融资需求更为丰富、复杂、多样化,需求结构大幅度扩展。听企业讲:过去他们的融资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而现在除了贷款之外,还有股权类融资需要,以及债券、基金、信托、租赁、保理等;期限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还有境内、境外等需求。企业融资需求多样化,结构也复杂起来,这就要求金融业的供给结构也必须丰富和完善起来,以满足不断变化并日益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但由于这种需求结构的变化也许来的太快了,以致于金融业不一定能够完全适应和满足这种变化的速度。这也是产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或实体企业的问题,是与一个时期的宏观经济环境、发展大背景相联系,十分浩大、复杂,绝不是仅仅关系到金融业自身的问题,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解决起来,也要跳出“就金融论金融”的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