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一篇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而这一说法也引起了大家的热议,一度登上了微博热搜榜,不少网友的第一反应是“又拖后腿了”、“又被平均了”!
到底我国居民收入的真实情况如何?
一、真实居民收入偏低
国民收入大于居民收入。
随后,统计局官微“统计微讯”发表文章,对此进行了解释,称人均国民总收入里面包括了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净要素等四大收入,因此会大于居民收入。真正衡量居民收入的指标是人均可支配收入,18年为28228元人民币,折合约4270美元,仅为人均国民总收入的44%左右。
相比之下,美国18年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为6.34万美元,而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4万美元,占人均国民总收入的75%。日本18年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为4.09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1万美元,占比54%。
达到平均收入并不容易。
同样是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8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为24336元人民币,比可支配收入均值的28228元人民币低出约14%。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居民可支配收入达不到28228元,这才是中国居民收入的真实写照。
统计局公布了截止2017年的五组收入数据,把居民分为20%高收入户、20%中等偏上户、20%中等收入户、20%中等偏下户和20%低收入户,其中最低收入40%的居民年均收入不到1.4万人民币,约合2000美元左右。只有最高收入20%的居民年均收入达到6.5万人民币,约合1万美元左右。
因此,收入结构的数据显示,中国40%的居民户的真实收入水平仅为人均国民总收入的20%左右,只有收入最高的20%居民户的真实收入水平可以达到统计局公布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
二、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而中国经济的诸多问题其实都与居民收入占比的偏低有关。
导致投资过度。
为何居民收入占比偏低?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其余的三项是企业、政府和国外要素的收入,而在中国主要体现为企业和政府的收入分配比例过高。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收入法GDP数据,2017年我国收入法GDP总额为84.7万亿,其中归于政府和企业的部分包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三项,合计占比为52.5%,最高在2007年时曾经达到60%。
政府和企业拿走了大部分的GDP收入分配,而中国政府过去的大量支出用于基建投资,而企业的支出则主要用于设备投资和地产投资,这就导致了投资过度、产能过剩。
抑制消费增长。
而居民收入占比偏低,意味着居民用于消费的支出有限,抑制了消费的增长。
表面上看,18年中国GDP中的消费占比已经超过50%,达到53.6%,90万亿GDP总量中48万亿都是消费。但其实这里面包括了13万亿的政府消费,真正的居民消费只有35万亿,占GDP的比重仅为39%。这一数据也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仅为40%左右遥相呼应。
我们统计了过去20年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的变化,发现其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的走势高度一致,这证明居民收入分配比例过低是抑制消费发展的主要原因。
消费分化严重。
而由于居民收入的严重分化,导致了消费的两极分化。
从乘联会公布的5月份全国乘用车销量增速观察,5月的豪华车销售同比增长9.4%,而代表经济型轿车的自主品牌零售下降26.5%。
从发改委公布的36大中城市白酒价格来看,近几年高档白酒价格一直稳中有涨,但是中低档白酒价格则一直保持不变。
三、发展服务业,增加劳动力报酬
如何给居民增收,让居民收入和国民总收入接轨,让居民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
从理论上说,居民收入包括四大项,分别是工资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收入。而根据统计局的数据,在18年中国居民2.8万亿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上述四项成分的占比分别为56%、17%、8%和18%,其中以工资收入占比最大。因此,要给居民增收,最重要的是增加工资收入。
理论上说,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投入分别是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每一项要素按照投入程度获得相应回报,而工资收入代表的是劳动力的回报,企业收入代表的是资本的回报。
过去中国处于工业化的时代,而重化工业的典型特征就是资本投入巨大。2018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63.6万亿,占GDP的比重达到74%,而在15年时这一比值曾经达到80%。巨大的资本投入必然会要求巨大的回报,这就会挤压居民收入增长。
但是展望未来,中国即将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未来的两大主导产业将是服务业和科技产业,而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科技产业则是技术密集型、本质上也依赖于人力资本,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和科技产业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回报。
在2012年,中国GDP当中服务业占比正式超过了第二产业,也就是从2012年开始,中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开始低位回升,这意味着服务业发展有助于增加居民收入的份额。美国的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高达75%,对应的是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80%。
而中国的服务业存在着大量的垄断和管制,如果未来能够全面落实负面清单制度,对外资和民资放开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的准入,就可以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这其实就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分配的份额。
四、大力减税降费、完善社会保障
增加居民收入的另一个办法是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可以继续减税降费,同时完善社会保障。
继续减税降费。
从18年开始,我国连续两年推出了大规模减税降费计划,18年减税降费规模超1万亿,19年达到2万亿。我们估算19年的减税降费将给居民部门增加1万亿的可支配收入,这就会切实增加居民的收入份额。
展望未来,由于中国个人所得税的规模有限,19年减税之后全年个税总额约为1万亿左右,仅占GDP的1%,进一步下调空间不大。但是中国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全年累计规模约在7万亿左右,而这两者都是流转税,虽然大部分是由企业缴纳,但其实居民也在间接纳税。如果继续下调增值税或者消费税,就可以继续给居民增收。
充实社保基金。
而在社会保障方面,中国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7年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的年均收入增速为16%,但年均支出增速为19%,支出增速明显快于收入增速。而且考虑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持续上升,未来社保基金的支出压力会更大。
加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1997年才建立了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在此之前的企业职工并未缴纳过养老保险,其按工龄也享受了正常的养老待遇,这就使得中国的社会保险基金出现了巨额的空账。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曾经在17年出台了《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当时统一规定划转比例为企业国有股权的10%,主要目标就是解决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时期形成的历史空账问题。
而今年我国大幅下调了社保的单位缴费比例,在给居民企业减负的同时,也使得社保基金的收支压力进一步上升。因而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股权的划转比例,来给居民和企业减负增收。
五、稳定资产价格、增加财产收入。
要增加居民收入,还可以从增加财产收入的角度入手。
目前,中国居民收入中与财产有关的收入主要包括存款利息收入、房产增值收入以及金融资产的增值收入,而与财产有关的支出主要是贷款利息。
坚持房住不炒。
在过去10年,得益于房产的大牛市,居民的财富增长主要来自于房产增值,但是与这部分收入增加对应的负担是居民债务的大幅上升,贷款的本息支出压力持续上升。
而且依赖于房产增值的风险在于其来源不稳定,如果放任居民随意举债、房价暴涨,万一出现了房价下跌的负循环,居民财产收入就存在大幅下滑的风险。
因此,要想真正可持续的提高居民财产收入,应该坚定不移地实施房住不炒的调控,防止房价暴涨暴跌,让房价回归到反映经济增长变化的正道。
发展资本市场。
与此同时,应该大力发展健康的资本市场,为居民的金融资产保值增值。比如说与存款相比,即便是当前降至2.3%左右的货币基金收益率,其实依然远高于活期存款和1年期定期存款的利息,因而发展货币基金其实就是帮助居民增收。
从美国来看,自从1980年里根供给学派改革之后,美国出现了股债双牛的行情,其过去40年的股市年均涨幅高达8.4%,持有10年期国债的年均收益为6.3%,均远高于房产4.3%的年均回报率。
而中国当前的股市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我们实施的去杠杆和减税降费其实类似于里根的收货币和减税政策,中国18年开始也出现了股债双牛的行情,这其实也有助于增加居民的财产收入。
因此,总结来说,虽然中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真实的居民收入水平并不高,主要源于居民收入分配的份额较低,国家收入的大部分被企业和政府拿走了。
未来要想增加居民收入,就不能重走刺激投资的老路,而应该放松管制,发展服务业和科技产业,增加人力资本收入。与此同时,继续减税降费,充实社保基金,增加居民的转移支付收入。坚持房住不炒的调控,防止房价暴涨暴跌,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增加居民的财产收入。这样就能在长期逐渐提高居民收入份额,让居民真正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一、经济:生产维持低位
1)地产好坏参半。6月主要34个城市地产销量增速回升,其中一线和三四线城市地产销量增速均有改善。但从前10大地产商和前30大地产商的地产销售数据观察, 6月增速均比5月份明显回落。
2)汽车零售转正。乘联会6月乘用车零售增速预估为5.2%,批发增速预估为-15%,其中乘用车零售增速近一年以来首次转正。
3)生产维持低位。6月6大电厂发电耗煤增速降幅从5月的19%收窄至10.2%,意味着6月工业生产弱势改善。但7月第一周电厂发电耗煤增速降幅扩大至15.5%,意味着当前工业生产依旧低迷。
二、物价:通胀压力有限
1)食品价格继涨。上周猪肉价格继续大涨,蔬菜价格小涨,水果价格略有下跌,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3%。
2)CPI略有下降。6月以来商务部食品价格、农业部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价格环比降幅分别为0.5%、4%,预计6月CPI中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7%,CPI同比涨幅降至2.6%。7月以来食品价格小幅回升,但考虑到非食品价格回落,预计7月CPI小幅降至2.5%。
3)PPI短期转负。6月港口期货生资价格环比下跌0.8%,预测6月PPI环比下降0.4%,6月PPI同比涨幅下降至-0.2%。7月国内油价大幅下调,钢价煤价小涨,预计7月PPI环降0.2%,7月PPI同比略降至-0.5%。
4)通胀压力有限。进入6月份以来,虽然食品中的猪价继续上涨,生产资料中的钢价、煤价明显反弹,但其余食品价格基本保持稳定,而国内油价明显下调,综合来看短期内通胀压力依旧非常有限。
三、流动性:央行暂停投放
1)货币利率下行。上周货币利率下行,其中R007均值下行53bp至2.16%,R001均值下行13bp至1.03%。DR007下行37bp至2.07%,DR001下行12bp至0.94%。
2)央行暂停投放。上周央行暂停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逆回购到期回笼货币3400亿。
3)汇率小幅贬值。上周美元指数反弹,人民币汇率小幅贬值,在岸与离岸人民币均略贬至6.89。
4)流动性较充裕。上周央行称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较高水平,可吸收逆回购到期、金融机构定期缴准以及政府债券发行缴款等因素影响,因而暂停逆回购操作。我们认为随着美元的短期反弹,以及包商银行托管事件的逐渐平息,央行或着手回收银行体系的过量流动性。
四、政策:支持自贸区开放
1)支持自贸区开放。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支持自贸试验区在改革开放方面更多先行先试,推动相关省市政府加大向自贸试验区下放省级管理权限,尤其是投资审批、市场准入等权限,抓紧研究在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是服务业开放的举措。
2)地产调控未松。据证券时报报道,多家信托公司近期收到银监窗口指导,要求控制地产信托业务规模。各家公司收到的监管要求不尽相同,有的要求“自觉控制地产信托业务规模”,有的要求“三季末地产信托业务规模不得超过二季末”,甚至有个别公司要求“全面暂停地产信托业务”。
3)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明确“三步走”建设大湾区,其中第一步是到2020年,目标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广东将从9方面实施100条重点举措;第二步,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形成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第三步,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五、海外:美国非农数据好于预期,IMF总裁被提名欧央行行长
1)美国非农数据好于预期。上周五,美国公布6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22.4万,高于市场预期,6月美国失业率相比5月提升0.1个百分点至3.7%,非农私人企业平均时薪增长整体温和,环比0.2%,同比3.1%。数据发布后,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和美元指数双双短期走高。
2)IMF总裁拉加德被提名欧央行下任行长。上周二,欧洲理事会正式提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出任下一任欧央行行长,现行长德拉吉任期将于10月结束。现年63岁的拉加德早年是律师,并非经济学出身和央行背景,曾任法国财政部长,2011年成为IMF总裁。此外,欧洲理事会还提名德国国防部长冯德莱恩接替容克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西班牙外交大臣为欧盟外交政策代表、比利时首相为欧洲理事会主席。除欧洲理事会主席直接出任外,其他人选须获欧洲议会通过。
3)欧佩克就减产协议达成共识。上周一,欧佩克达成共识,宣布将原油减产协议延长9个月至2020年3月底,每日最多120万桶,上周二俄罗斯等10个非欧佩克产油国也决定加入该项协议。
4)澳联储连续第二个月降息。继6月降息后,上周二澳联储将现金利率下调25BP至1%的历史低位。此举意在刺激经济增长,支持就业,应对全球经济持续下行的风险,并增强对通胀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