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赤水河谷国际公路自行车邀请赛
2016年黎平百里侗寨国际划骑跑三项挑战赛
荔波露营基地
盘县乌蒙大草原生态体育公园滑雪场
麻江县马鞍山生态体育公园
黔西南州万峰林生态体育公园热气球赛场
余庆松烟生态体育公园自行车赛场
贵阳市小车河湿地公园是运动健身的好去处
清镇体育公园
瞄准新坐标 着力撑杆跳 ——贵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暨生态体育公园规划建设观察 本报记者 蒲学光 通讯员 王国庆 张筱晟
6月15日,全省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暨生态体育公园规划建设现场推进会在麻江举行。大会现场,“健康贵州”建设的热情和体育与自然融合发展的魅力得到直观生动的解读,给人以振奋、予人以期待。
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全民健身 利国利民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为了实施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国务院近期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计划》提出将全民健身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这意味着,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实现了对接,并加快了建设步伐。
“让全民动起来”,“全力打造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大省、强省”,“以山地运动、民族体育为特色抓好今后工作”,“建成100个生态体育公园”。没有全民动起来,就没有健康贵州的实现,没有健康贵州的实现,就不能有效支撑健康中国的建设。为此,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动员令,各地吹响了冲锋号。
在全省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暨生态体育公园规划建设现场推进会上,省政府分管领导既钉钉子又鼓劲:“不管是推进全面小康进程的各种抓手平台,决战决胜扶贫攻坚的各种重要工程,无不涵盖了体育运动元素,同步小康‘六项行动计划’,5个100工程,全面小康的各项指标,里面都有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具体指标和任务”。会议绘制了“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小康”坐标。
瞄准新坐标,着力撑杆跳!
“‘十三五’时期是贵州体育事业加速发展、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困难和问题也不少,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破解难题,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全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和生态体育公园建设工作?
“形象地说,既要部署‘过河’的任务,又要解决‘桥和船’的问题。”省体育局党委号召:“努力工作,狠抓落实,迎难而上,排难而进”。
框架设计,特邀清华大学专家课题组与省体育局进行合作生态体育公园规划设计,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工作水平。注重筹划,注重过程,更注重效果。
能够感受的是,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以生态体育公园规划建设为抓手和重点,是贵州体育实践的新篇章。
落实全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精神,省体育局这样诠释——公共体育服务是由政府主导提供,旨在满足公民及各类社会组织体育需要的各种服务。
加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体育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重要内容。对贵州来讲,无疑有着更加特殊重要的意义。
那么,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如何抓?
省体育局谋篇布局:加快公共体育健身场地等硬件建设步伐;抓好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体育健身指导、健身培训等软件服务;着力体育行政机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管理组织改革发展。
——做实群众体育里子、撑起竞技体育面子。
体系更加多元保障。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激发全民健身热情,提高全民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健康贵州建设。同时也能拓展贵州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空间,选拔培养更多、更有潜力的竞技后备人才,为提高竞技体育补短板创造有利条件。
——做强“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装满体育产业“盆子”。
旅游不仅仅是简单的吃住行游购娱,能带来身心愉悦的休闲体验健身活动才是旅游真正价值所在。贵州打造山地旅游发展升级版,离不开山地户外运动资源的开发和助力。
贵州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2.5%,全年有300天至330天可进行户外体育休闲运动,适宜发展徒步、登山、露营、攀岩、探洞、马拉松、汽车运动、山地自行车、龙舟、漂流、野钓、独竹漂、滑翔、风筝、热气球等休闲型、体验型户外体育运动。贵州民族文化深厚,每年少数民族地区有传统节庆活动近1000个。每个节庆活动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都可以延伸发展体育产业。
据实而观,近些年我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贵阳国际拳击季、国际电竞大赛、国际马拉松赛、麻江下司激流回旋基地、晴隆24道拐汽车自行车赛道、毕节冷水河溯溪赛道、遵义“中国第一骑游小镇”松烟镇骑游、毕节金沙后山健身步道、百里杜鹃山地自行车赛道、平塘甲青冰臼群户外徒步线路、开阳县南江大峡谷漂流,紫云格凸河国际攀岩节、环雷公山超百公里跑、环梵净山国际公路自行车邀请赛、娄山关海龙囤山地户外挑战赛、铜仁龙舟邀请赛、黄果树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台江独木龙舟赛、镇远传统龙舟文化节、台江独木龙舟赛、六盘水国际马拉松赛、万峰湖野钓大奖赛等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体现了体育对提升旅游资源价值的独特作用。
贵州大体育生态圈迎面而来……
省委、省政府对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省委主要领导多次指示抓好全民健身活动,让贵州动起来、让全民动起来,省政府主要领导要求聚焦山地户外运动和民族传统项目,大力发展以“健”为支撑的运动康体产业,全力把贵州打造成为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大省、强省。
——城乡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明显提高。城市新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实现100%全覆盖,乡镇和村级农体工程覆盖率分别达到59.4%和53%。各类全民健身站点达到230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5万人。
——体育及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体育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涌现出了智诚职业足球俱乐部、百灵职业围棋俱乐部和遵义森航职业篮球俱乐部以及起点户外运动俱乐部、悠山美地探险运动有限公司、贵州晴朗航空运动俱乐部等社会化程度高、群众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本土职业俱乐部,各类体育社会组织达到1022个,成功举办格凸河世界攀岩大会、贵阳国际田联世界越野锦标赛、亚洲山地竞速赛。
——健康价值和生态体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建立了山地生态体育公园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启动了100个山地生态体育公园规划建设工作。各地将秀美山川、多彩文化与山地户外运动结合起来,大力建设各具特色的山地生态体育公园,比如赤水、榕江等地,所到之处健身步道、自行车道,j健身步道随山路蜿蜒。
优势明显。如何让长处更“长”?
聚力“十三五”,贵州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构筑新坐标,着力撑杆跳。
总体思路——
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及共享、体育产业化载体和体育健身服务组织建设为重点,坚持政府主责、多方合作,保障基本、跨界融合,加快建立参与主体多元化、供给渠道多元化、供给内容多元化、供给模式多元化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格局,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公平感和幸福感。
主要目标——
全民健身场地大幅增加。完成635个乡镇和7833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到2020年,实现县县有1个综合性体育场馆、1个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乡乡有1个灯光篮球场,村村建成公共健身场所;实现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在城市街道(社区)、新建居民小区和公共绿地广场全覆盖,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人均山地运动场地面积达2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共享率大幅提高。
公共体育服务主体多元内容更加丰富。体育主题公园、特色休闲基地等产业化平台达到120个,各类体育社会组织达1500个以上(含民办非企业、俱乐部),精心打造一批山地户外品牌赛事,到2020年体育产业规模超过450亿元,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75亿元。
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88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以体育总会为龙头,单项体育社会组织为纽带的体育协会组织体系。便民健身服务加快发展,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000名,市(州)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点实现全覆盖。
构建山地生态体育公园
依托我省独特的山地生态优势,建立集山地户外赛事、休闲健身、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基地
“生态体育公园建设”的提出,是贵州省体育局从贵州几年来生态文明实践和成果中找到的“多彩贵州”体育亮点,踩到的律动节点,抓住的工作重点,是紧密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要求,从贵州山地公园省独特资源优势出发而谋划推出的体育健康价值实现的一次创新与探索。“体育公园”是平民的、实用的、历史的,集人文健康、生态康养、环境保护与国土优化于一体,它是城市空间的风景线、环境物质的综合体、文化非遗的集结地与康养休闲的记忆点。
为此,省政府决定“十三五”期间,我省将重点建设100个山地生态体育公园,从启动山地体育公园规划建设起步,从明确山地生态体育公园功能定位起笔:公益性体育公园要理顺管理体制,有明确的运营资金来源,避免只建不管,资源浪费;营利性体育公园,要明确商业模式,引入社会资本,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建设运营。
——突出抓好标准化、规范化,要明确体育公园设施内容、包含体育服务的种类、数量和水平,政府保障责任,做到科学规范、无缝衔接。
——抓好规划融合,体育公园建设、品牌赛事举办、山地旅游、自然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同,形成政府主抓,各部门协同,各方支持、全力推进的局面。2016年首批15个试点县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为全省生态体育公园建设总结可复制的经验。
加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市场主体培育。
——加快市场主体引进培育。省体育局将会同省有关单位探索组建省体育产业集团,集成资源打造全省体育产业旗舰店。深入实施体育产业重点企业招商引资计划,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来黔落户或建立分支机构。统筹建设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就近锻炼身体;着力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加快创建体育产业基地,让全民健身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源。要大力推进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将基地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体育训练、教学实训和产业延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生态体育公园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引领全省100个生态体育公园等项目加快建设。
——积极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增强复合经营能力。
——积极培育体育融合发展新业态。大力扶持体育影视、体育传媒、体育动漫、电子竞技等新业态,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科技、会展、健康、医疗卫生、传媒等领域跨界整合、互相促进。
充分激发公共体育组织活力。
——加大体育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大力引导、培育、扶持体育社团、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体育基金会等体育社会组织发展,逐步建立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加大体育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单项运动项目协会逐步建立运动项目业余等级锻炼标准、段位制和业余裁判员、教练员认证体系。精准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在基层更多更好地组织开展徒步、骑行、游泳、广场舞等群众参与度高的全民健身活动。制定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制度和采购目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部门联动更加广泛深入。
有效引导和满足公共体育需求。
——做好体育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抓住“6.23”奥林匹克日、“8.8”全民健身日、群众体育赛事等重要时机,讲好体育故事,普及健身知识,提高群众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和全民健身的知晓度、参与性和利用率。
——丰富体育赛事活动。积极申办有吸引力的国际性、区域性重大赛事,全力打造具有贵州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赛事,支持各地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2016年省体育局计划了120多项体育赛事活动,聚集了人气,锻炼了身体,助推了旅游业发展。
——大力加强体育指导员队伍和重点人群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认证力度,动员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以点带面,提高群众性健身活动的整体科学性。
——加快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定期进行国民体质监测并公布结果,力争到2020年全省《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人数达85%以上。
着力加强公共体育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用标准指导和约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要落实好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另一方面,要大胆探索、抓紧制定和完善生态体育公园、山地户外登山健身步道等标准和标牌标识规范体系。
——加快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进程。加快建立全民健身管理资源库,全面推进“互联网体育”系统工程,建设集公共体育设施管理运营、山地体育旅游产品供给、体育社会组织服务购买、体育赛事营销推广为一体的体育云?大数据平台,为群众提供场馆预定、信息查询、健身指导等服务。
加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加强体育经纪人队伍建设,培育体育中介市场。
——加强大型体育创意策划运营团队建设,不断提高办赛质量和综合效益。
——大力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促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发展,做好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工作,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发挥足球项目的带动作用,并在高海拔地区开发冰雪运动项目。
竖立“山字牌” 书写“水文章”
实现体育生态化、生态体育化,体育旅游化、旅游体育化
贵州山地独特,资源丰富,差异性大,各具特色。在省体育局的推动下,各地要依托自身资源,竖立“山字牌”,书写“水文章”,建设一批徒步、骑行、越野、滑翔、攀岩、漂流、野钓、露营等户外体育设施及山地休闲体育旅游小镇,将体育服务功能融入城市公园和园林,与100个生态体育公园及250个汽车露营基地建设相呼应,开拓健身消费市场,推动群众体育与教育、文化、卫生、养老、旅游等事业的融合发展。
单就体育工作来说,省体育局着力念好“三子经”,实现“四个化”,即:全力做厚全民健身这个“里子”,着力撑起竞技体育这个“面子”,尽力盛满体育产业这个“盆子”;实现体育生态化、生态体育化,体育旅游化、旅游体育化。只有把里子做厚实,体育优秀人才才能大量涌现,贵州体育健儿才能多拿奖牌,为国争光,为贵州撑面子;也只有健康价值被正视,全民真正动起来,体育产业才会发展壮大。
努力补齐短板,统筹推进体育事业跨越发展。科学编制规划是一方面,实施好规划则是另一方面。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加强统计监测,形成增比进位的浓厚氛围;强化规划制定,务求取得实效。”如何找准工作突破口和切入点?解决好“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理解好“抓落实、怎么抓”的问题。
省体育局决策层脚踏实地,“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为导向,找准定位和抓手,依靠“五大发展理念”,以超前的眼光和扎实的工作补短板、加长板,助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千万不要出现‘沙滩流水不到头’,拖了全省的后腿。”
——加大投入力度。结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配套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完善设施网络,打造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幸福一辈子”。市(州)要加快“一场两馆”建设,县(市、区)要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和“县级公共体育场”,乡镇、村要在2020年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人均场馆面积达到1.5平方米,人均室外场地2平方米。
——拓展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标准和办法,探索建立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机制或集团经营,提升现有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和管理、运营、服务水平,可以寻求合作伙伴,实现良性经营。各地要依托现有的公共体育设施,增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等牌子,协调教育部门开放体育场地就近供老百姓使用。发展体育旅游、会展、休闲、演艺等业态,完善配套服务。同时,实现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以国际山地旅游暨山地运动大会为平台,举办系列山地体育运动赛事,立足于一地办会,全省联动,鼓励各地根据当地山地特色资源优势积极办赛,促进体育旅游业井喷式增长。
——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积极倡导“活着、看着、想着、干着”“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日行万步路,夜读十页书”“健体魄、助人伦、成教化”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体育、热爱健身的浓厚氛围。
——重视体育文化建设。没有文化的体育是没有灵魂的体育。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打造“一市(州)一品牌,一县(区、市)一活动”,全省已经形成了马拉松、自行车、龙舟、滑翔、攀岩、跳伞等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一百多个品牌系列赛事活动。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继续开展中日、中韩群众体育活动,加强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群众体育活动交流。充分利用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宣传各地体育赛事活动特色、亮点和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吸引国外、省外体育爱好者的关注,加强东西部交流合作,有效促进贵州体育事业发展。
省政府在麻江召开的全省推进会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竭力唱响全民健身主旋律,发出贵州体育好声音。全力助推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大省、强省建设,努力跟上兄弟省(市、区)体育事业发展的步伐,努力跟上全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步伐,为贵州“弯道取直、后发赶超”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
贵阳市观山湖生态体育公园
贵阳市鹿冲关生态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