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20日专电题:不上春晚的赵本山
新华社记者 廖翊
19日下午,央视春晚官方微博发出消息,称赵本山“惜别2012年春晚舞台”。20日下午,央视发布春晚节目单,赵本山及其弟子均不在其列。记者致电春晚剧组询问,回答如微博所言——“身体极度疲惫、状态欠佳”。
连上21年春晚的赵本山将在家里过大年,一时成为坊间、网络议论的最热话题。甚至有人说:“没有了赵本山的春晚还叫春晚吗?”
1983年创办的央视春晚,到今年,整整陪伴国人30个除夕。30年来,上过春晚的演员如过江之鲫,无以数计,但是,赵本山无疑是给观众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演员之一,是央视春晚舞台标志性人物。
“赵本山是以他特有的乡土气息走上春晚小品舞台的,比别人的作品更加精粹。在他的引领下,中国电视小品走向创作高潮。他为春晚创造了许多次欢乐。”谈及赵本山的影响力,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副研究员施爱东说。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20多年来,无论赵本山多么出名和富有,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的表演中,在他的幽默中,那份特有的乡土气息,总是那么浓烈,那么真实可感。多年来,他在小品中永远不改农民身份,永远是“小人物”,永远纯朴、厚道——面对自己的老婆“白云”成名后的“得瑟”,他清醒地将她从飘忽的空中拉回到大地和“日子”里;面对为了争当奥运火炬手而不惜排他的结发妻子,他以退让而成全……
在急遽变幻的世风与人情中,在日益华丽的春晚舞台上,这份质朴越发显得单纯与厚重。这也正是每年除夕之时,人们等待、期许与之相见的重要缘由。此外,他的小品强调“精粹”,对故事、人物精心打磨,对生活原味呈现,令人感觉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有人问他,何以在小品中制造那么多的流行语?赵本山表示,这些流行语就是生活中的,是自己跟上了生活的节奏。
不久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对令自己成名的春晚舞台直陈看法:越来越拼技术,舞台越来越大,美人越来越多,不大众化了,搞得跟老百姓过年没关系了,还是要放下来做晚会……见解发自肺腑,一语中的。
不可否定,多年来征战春晚,多年来背负厚望,赵本山承受着非同一般的压力。他要面对无法避免的观众审美疲劳,他要面对不断突破既有思维与模式的创作挑战。20多年来,在央视春晚舞台上,赵本山经典之作居多,虽然其间有些作品不尽如人意,但其用心与认真为业界及观众所公认。
龙年春晚,观众不会看到那个伴随了我们20多年的熟悉面孔和身影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有关赵本山的话题并不会因此消失,他已经成为大众文化无法抹去的记忆,成为人们对未来春晚的期待,也成为中国本土原创艺术的标杆。
“我们期待赵本山早日康复,再登春晚舞台,继续为全国观众带来欢笑。”央视春晚官方微博这样表示。
没有了赵本山的春晚当然还是春晚。春晚的意义在于举国同欢,一个连续20多年带给人们欢乐的演员,将不会被遗忘,而永远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