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5日电(白瀛、王雪玮)作为新中国特有的一个戏剧种类,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塑造了一批具有时代先锋形象的共产党员,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形象教材,在中国当代社会进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据中国戏曲学院统计,它在中国现代戏曲的发展中比例占到80%以上。
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在整体戏剧生态不佳的情况下,革命历史题材戏曲也日渐式微。当下,“红戏”如何重焕生机?
一出戏强过多少政治课
除娱乐功能外,革命历史题材戏曲的教化功能永远不容忽视。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王蕴明说,革命历史题材戏曲是认识革命精神、体会革命情感的桥梁,给后人的创作带来很大的助力,以此教育后人,启迪后人。
厦门大学教授陈世雄说,“年轻的学生不了解党恢弘的历史,戏曲这种形式是很重要的教育方式,看一个戏比上多少政治课都管用。”据他介绍,厦门大学学生在观看了作为教学内容的话剧录像后,被里面的革命历史故事深深感动。录像放了十几分钟后,便有女生开始落泪。
上海大学教授朱恒夫指出,“戏曲在诞生之初便具有教化功能,教育每一个炎黄子孙在民族受到侵犯时像岳飞一样保卫祖国。"红戏"继承并强化了传统戏曲的教化功能,戏中主人公为革命牺牲的高尚品质,具有净化人心的力量。”
朱恒夫提醒,现在的剧目过分注重展示人性和复杂性,反而忽视了戏曲的教化功能。
让红色戏曲扎根百姓生活
王蕴明说,生活本身是复杂的。有些现代戏曲不好看,就是因为它没有表现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伪生活。
朱恒夫提出,应该让戏曲重新成为草根阶层的艺术。“以他们的爱为爱,以他们的恨为恨。《沙家浜》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让普通民众感受到军民鱼水情,感受到共产党和人民的血肉关系。当观众觉得他们也是这场戏的主人公,就会对这部戏有好感。”齐志翔说,革命历史题材戏曲的创作要从人物出发,利用行当并突破行当,在人物塑造方面要走向诗化的突破,给观众舒畅的美感和快感。
他举例说,对于扮演《平原作战》中赵勇刚的李光来说,最重要的便是走进赵勇刚这个人物的内心,真正表现出人物的风采和崇高的革命感情。革命感情不是概念的,而是具体的。剧中没有表现赵勇刚和日本鬼子的斗争,而是描写他尽管繁忙得不能休息,仍想着如何不吵醒里屋安睡的大娘。只有这样的英雄人物,这样深沉的感情才能走进观众的心理。
《红色娘子军》中冯志孝出演洪常青一角,比李光塑造赵勇刚这个任务的难度更大。齐志翔说,当冯志孝不是演马派传统戏,而是塑造一个崭新人物时,要着重塑造出和吴清华的矛盾和心理碰撞。
北京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秦华生认为,影视剧作为革命历史题材剧新的内涵,使人物形象得以深化。比如,电视剧《双枪老太婆》讲述一个女地下工作者带着一个女保镖潜入军阀家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故事,剧中双枪老太婆的形象十分丰满,在处理该剧舞台性转化时也应从中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