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则淦与儿子黄宪采在吹“公嫲吹”
正月里,黄则淦和他的儿子黄宪采接了不少活。
在长汀,他们和吹笛子、打铙钹的民间艺人一道,被统称为“吹鼓手”。农村里但凡有红白喜事、迎神打醮的活动,总会请上一帮“吹鼓手”热闹一下。黄则淦干这个行当已经快70年了,从“公嫲吹”到热闹的现代调子,他驾轻就熟。虽然出场费不高,但吹了一辈子,85岁的黄则淦还是放不下手中的乐器。
“公嫲吹”,名俗曲不俗
黄则淦的家在长汀县策武乡策田村,在当地,黄则淦小有名气。
2008年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公布,黄则淦作为“新罗静板音乐”的传承人榜上有名。2009年,长汀古乐曲“公嫲吹”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长汀还能吹地道‘公嫲吹’的,就只剩下黄则淦了。”策武乡宣传委员曾水秀说。
“公嫲吹”是流行于长汀民间的一种古老乐曲,客家话中,嫲就是母,代表雌性,与公相对应。据考证,“公嫲吹”起源于明代,是公吹和嫲吹的组合,两人对吹,通过乐器表演,模仿男女生产生活的情景,歌唱夫妇携手到老的生活。在民间,“公嫲吹”多用在红白喜事中,曲子演奏起来可欢快,也可哀怨。
在黄则淦家,我们见到了命名“公嫲吹”的两件乐器——“公吹”和“嫲吹”。乐器的构造和唢呐差不多,但又有区别。黄则淦家的两只乐器已经用了几十年了,都是用梧桐木制成,上端是竹哨,下端套的是铁皮做的喇叭。“公吹”短而窄,“嫲吹”长而宽,“如果用铜来做喇叭,音色会好一些。”黄则淦介绍说。
尽管貌不惊人,但吹出来的曲子却不俗。根据文化部门的整理,今天还在流传的“公嫲吹”乐曲曲式结构可分为三部分,初段用传统的“高山流水”曲牌,中段自由套用地方小调,后段将初段缩减并略作变化反复后结束全曲。“公吹”的旋律称为“雄句”,“嫲吹”则称为“雌句”。“公”“嫲”乐句互相衔接,“公吹”音色甘美酣畅、浑厚、音域宽广,“嫲吹”音色柔和、圆润、清亮,富有田园风味。在正式演奏“公嫲吹”时,往往以“十番音乐”为衬托,即大锣、大鼓、二胡、笛子、三弦等10种乐器为“公嫲吹”的衬托,气势雄壮,场面壮观。
然而,这样的场面在长汀已经是多年没有看见了。1989年,在县城演出得了一等奖之后,黄则淦再也没有迎来光鲜的演出机会。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