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5月16日专电(记者李建平)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难在哪里?难在历史沿革,资金政策,观念认识,尤其是难在人们舍不得事业单位编制这个“铁饭碗”。然而,山西的三家出版单位却主动放弃事业单位,转为企业。
成立于1951年的山西人民出版社,是山西出版集团旗下人员最多、成立最早的出版社。按照有关精神,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本可以继续保留事业单位。
山西人民出版社社长李广洁对此的认识很清醒,“保留事业单位的光环,对我们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好处。现在是作者要有好的书稿,市场需要读者的认可,作为中间桥梁的出版社,一定要适应市场。当出版业整体都在实行企业化的时候,人民出版社如果不改制,不适合出版社的发展。只有改制,才能在市场中站住脚。”看清了市场的发展,李广洁与班子成员统一了认识,给全社员工一起说政策、讲市场。
“我在职工代表大会上讲了四有利五不利。改企后,我们可以免税,离退休人员和即将退休人员的工资有了保障,每年可以节省200多万元,这些钱投入到企业的生产中,将带来1000万元到2000万元的销售收入。”李广洁说。
李广洁信心的背后是山西省出台的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以职工利益和事业发展为立足点,“谁改革支持谁、早改革早受益,改革不吃亏、改革有实惠”。离休人员待遇有保障、在职人员多劳多得。员工算清了账,主动配合改革。
“对于我个人而言,转企改制的直接变化是挣的钱多了。以前认为,事业编制工作稳定,到单位就是喝茶看报,清闲是清闲,但待遇也不高。转企改制后,单位的整体效益上了新台阶,我们有了绩效考核,干得多也挣得多,工资翻了番。”出版社的老职工王先生说。
紧随山西人民出版社之后,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画报社等两家事业单位也主动要求参加转企改制。随着劳动合同的签订,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所属16家单位无一保留,全部转制为企业。 (本文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