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6月5日专电(记者刘宝森)山东省邹城市警方两个月前破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市最大的一起盗墓案,公安人员从一个盗掘当地邾国古城纪王城遗址的团伙手中追回18件文物,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之中。
“要想富,挖古墓,一夜变成万元户。”一句流传在民间的顺口溜足以证明盗掘古墓对妄图获取不义之财者的吸引力。邹城市文物旅游局执法大队大队长孙志强说,盗墓者多是为了短期内获取非法暴利铤而走险的人,在邹城这一案件的作案者中,有遗址所在地村民参与,也有外来的盗墓者,成为一次“里应外合”的盗墓事件。
邹城是山东省的一个县级市,且遭遇了这样的盗墓大案,像我国中西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等古墓聚集地长期以来遭遇的盗墓案件更是难以数计,考古工作者经常用“十室九空”来形容当前考古工作遭遇盗墓后的窘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同修说,虽然当前没有官方数据证实有多少人从事盗墓勾当,但已感觉非常猖獗。
事实上,近些年古墓被盗案已成高发态势。陕西靖边县杨桥畔汉墓群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大的汉墓群,墓葬总量超过万座。由于长期安全保护不力,近年来有数百座古墓被肆意盗掘破坏;今年1月,在湖北沙洋严仓古墓群遗址,考古人员在发掘中意外发现三个盗洞痕迹,墓冢内文物有无被盗、被盗情况如何,仍是个谜;去年7月,盗墓贼趁黑夜将内蒙古敖汉旗萨力巴乡章家营子村南山一古墓盗掘,文物部门清理现场时发现三块尚未被盗走的玉牌,上面刻有精美的胡人奏乐图案,为全国罕见,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属国宝级文物……
孙志强认为,盗墓活动猖獗主要原因是利益驱动,也有来自社会的误导,一些鉴宝类节目过多宣传文物经济价值,让不少人认为收藏是发财致富之路,类似错误的导向催生了一批梦想通过盗墓致富的人。而相对于国内村民小打小闹,一些犯罪团伙,特别是与境外文物贩卖集团勾结在一起的犯罪分子,他们的盗掘和贩运已经有了高效运转的途径,造成国内文物的巨大流失,一些重要历史信息很难再完整取证,毁掉的不仅是文物,更是历史。
郑同修说,包括邹城在内的国内盗墓案件再次为田野文物的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田野文物保护机制刻不容缓。以山东为例,全省有文物发掘资格的人员在100人左右,而全省文物点却有3万多处。他说,虽然山东为一些遗址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并组建文物保护员队伍,但对于多数远离村庄、遍布田野的遗址来说,要想达到实时全面监管仍有困难。孙志强告诉记者,邹城有文物点500多处,各类文物工作人员200名,文物保护员117名,还建立了由乡镇、村庄负责人及村民组成的巡查队伍,但即便如此,仍然未能阻止住这次盗墓事件的发生。
文物保护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特别是文物点所在地政府,在文物部门人手短缺、经费不足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是决定文物保护成败的关键因素。当然把每一件文物、每个市场角落都管起来并不现实,但应该看到的是,一些地方的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文物保护力量太弱,以至文物保护不力,真正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文物被忽视。公安部门应加大对盗墓活动的打击力度,斩断文物流失的渠道,震慑不法分子。同时,还应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摒弃文物经济价值至上的观念,发动每个人成为文物保护者,编织一张密不透风的社会监控网络,不给盗墓者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