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情系《大秦岭》
□ 王若冰
一部以人文的精神俯瞰秦岭,用文化的积淀解读秦岭的8集系列片《大秦岭》于年初在央视10套《探索·发现》栏目连续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了良好反响。作为《大秦岭》的解说词作者之一,我又想起了与秦岭有关的那些日子。
2004年盛夏,秦岭考察归来后,秦岭这座横亘在中国内地中央和中华民族精神高地的山岭,就成了我情感和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态背景。接下来的几年间,我又先后6次进入秦岭,寻找在秦岭深处60个日日夜夜所感受到的那种博大神秘、浑厚不朽的精神召唤。我甚至寻找各种机会,鼓动并带领身边的朋友去秦岭旅游、到其深处感受至今还深藏在莽莽大山之中的古老精神情感。
在经历了秦岭对我情感和精神的覆盖与滋养之后,我心甘情愿地承认自己已经是一个被秦岭俘虏了的秦岭的精神圣徒,我也无怨无悔地心甘情愿做一个秦岭赤子。所以在完成长篇散文《走进大秦岭》之后,我又开始了一本与秦岭有关的长篇散文《寻找大秦帝国》的写作。
去年9月初,就在我还沉浸在秦人依靠秦岭保护,于虎狼之中求生存,于山穷水尽中苦苦等待希望的历史情感的时候,我接到了为中央电视台和陕西电视台准备联合拍摄的《大秦岭》撰写解说词的邀请。
虽然从秦岭深处归来已经相隔几个年头了,然而一旦沉浸到秦岭情感深处,我的内心就会有一种被烈焰燃烧、煎熬,被浩荡飓风呼唤、吹拂的感觉。一座座荒老在秦岭深处的古战场、古城堡、古村落、古栈道再一次在我的回味和记忆中呈现生机,一段段古老的民族情感和文化精神在我急切而炽烈的抚摸中再度复活。几年前曾经在秦岭深处经历过的每一个细节,又一次清晰可辨地来到我面前。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幸福和喜悦,笼罩了我的精神和内心。那些日子,除了吃饭和必要的睡眠,我又一次和秦岭朝夕相处地度过了半个月难忘的时光。
去年国庆节前夕,中央电视台推荐了一个大腕级的纪录片导演康建宁担任导演。康建宁被誉为中国纪录片第一人,他的《大国崛起》《晋商》是我百看不厌的纪录片精品。当时,他正在上海执导上海世博会宣传片《百年世博梦》。和这样的名导合作,再现大秦岭宏大的人文精神,自然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第一次和康建宁见面,我发现这位曾经为中国内地赢得第一个亚广联纪录片大奖的“当代纪录片沙皇”,显然已经胸有成竹。康建宁说,秦岭是一座长期以来被历史忽视了的文化名山,我们不仅要表现秦岭的自然风光,地理地貌,更要呈现秦岭与华夏文明的血肉联系。他说:“文明!有什么东西比文明更重要吗?秦岭孕育了大地湾人、半坡人、蓝田猿人,孕育了周秦汉唐,孕育了黄河长江最大支流渭河和汉江。你们想想,在中国,还有哪一座山能比得上秦岭对孕育中华文明的意义呢?”
于是,秦岭与秦人、秦帝国的关系,秦岭与汉朝、汉民族、汉文化的关系,秦岭与盛唐、中国佛教文化的关系,秦岭与老子、《道德经》、道教文化的关系,以及秦岭与渭河、汉江,秦岭与中国内地动植物、地质地理、自然生态的关系,秦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成了8集纪录片《大秦岭》的基调。
接下来的反复修改与磨合中,康建宁向我和摄制组主创人员不断重复的一句话就是,秦岭在中华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大秦岭》要表现的,就是秦岭对2000多年甚至上万年对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
当我承担的前四集侧重于秦岭文化精神的解说词接近完稿时,康导又一次突发奇思妙想,让我帮他搜集一下古人写秦岭的诗歌。康建宁诡秘一笑,说:“我想用唐诗串写《大秦岭》主题曲!”
一年过去了,当从央视《探索·发现》节目再一次看到大气磅礴,摄人魂魄的秦岭的形象时,当我再一次相信了当年写作《走进大秦岭》时说过的一句话:“秦岭不仅是有血有肉的血肉之躯,秦岭更有着摄人魂魄的灵魂和精神。”不然,康建宁和他的制作团队怎么会投入如此丰富的感情,拍摄出如此激情澎湃,大气磅礴的《大秦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