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言欢
7月8日,位于兰州黄河之滨的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刚一开馆,就吸引了无数人前来参观,每天参观人数超过2000人。这座建筑面积达2400多平方米的明清仿古式建筑内,共集纳了兰州市4个国家级、18个省级和1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以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展演等手段一一陈现。近日,记者走进兰州“非遗”陈列馆,穿越时空隧道,漫步兰州古街,感受民族文化的精深与博大。
[1] [2] [3] [4] [5] 下一页
尝尝咱的酿皮
“羊皮筏子赛军舰"
前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兰州“非遗”有了自己的“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金城兰州积淀和传承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精华,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近年来,兰州市有关部门通过积极发掘、整理和保护,先后有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省、市级保护名录。但长期以来,这些非物质文化大都散落民间,“躲在深闺无人识”,有的甚至面临失传和灭绝的境地。为此,兰州市政府决定为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个“家”,让它们集体“亮相”,并通过这个平台,让广大群众更多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深厚底蕴和非凡魅力,使观众在享受全新视觉盛宴的同时,起到对民族文化认同和区域文化传承的作用。
唱一曲兰州鼓子
精雕细刻
新落成的兰州“非遗”陈列馆,坐落于兰州金城关文化风情园区。上有白塔耸立,下临滔滔黄河;东侧是具有百年历史的黄河铁桥,西侧是素有西域咽喉之称的金城关遗址。兰州“非遗”陈列馆与这些景点遥相呼应,构成了金城兰州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陈列馆一楼由序厅和展示厅组成。序厅采用数字化环形银幕,突出展示兰州太平鼓最有代表性的经典动作――鹞子翻身,展现兰州太平鼓气吞山河的气势,并用新型材料镂刻兰州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图谱。进入展示厅,正中一幅巨型清代山水画《金城揽胜图》映入眼帘,图画对当时兰州古迹分布及城郭的整体布局作了翔实的描绘,白塔、浮桥、水车、羊皮筏子以及水车园、白云观、梨花园、雷坛河、小西湖等一一再现,画面视野广阔,气势雄伟,古老而美丽的金城兰州跃然纸上。展示厅还采用连环画和艺术长卷相结合的形式,将兰州非遗项目贯穿在一起,使西厢小调、西固军傩、兰州鼓子、兰州太平鼓、苦水高高跷、羊皮筏子、兰州牛肉面等这些非遗文化得以集中展示。
名录 财富
前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非遗文化:人类智慧的结晶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是兰州“非遗”陈列馆的一大特色。走进一楼实物陈列和展示厅,黄河水车、兰州四合院、兰州太平鼓等一个个复原的场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这些用实物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极具黄河文化代表性的“兰州水车”,是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陈列馆展示的微型水车,就是由段续20代孙、“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传承人段怡村严格按兰州古水车仿制而成的。一架黄河水车大者可灌田400余亩,小者可灌田200余亩。由于兰州水车的推广使用,古金城兰州成为名副其实的瓜果城,兰州也从此出现了“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园林图景。
微缩古建模型兰州四合院,体现了过去兰州四合院的特色:天井为天,四面建房,上望蓝天,下得地气,最大限度满足人的身心健康,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当时的兰州四合院大都建在兰州城南以及东西两侧果园菜地中,房主多为官宦士绅等富人家庭,绿树掩映、瓜果飘香,崇尚自然。
兰州太平鼓是兰州太平鼓舞的主要道具,鼓带长及膝盖,表演时讲究人鼓合一,鼓舞翻飞,气势雄健,而且以鼓大、量重、声洪和舞姿粗犷、气势磅礴而闻名遐迩。陈列馆展示的两面太平鼓,一面是古时流传下来的,一面是曾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表演的新式太平鼓,鼓身长70厘米、直径40厘米,重约10斤。
陈列馆一楼还展示出兰州刻葫芦、兰州泥塑等民间艺术“绝活”。在陈列馆二楼,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兰州鼓子的保护基地。兰州鼓子也叫兰州鼓子词,是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在民间素有炕头艺术之称,主打乐器为三弦,旋律清雅。据专家考证,兰州鼓子大约起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满族官员携八角鼓和弟子在兰州演出,从此落地生根,演化为“兰州鼓子”。在兰州鼓子演唱历史上有“老五大家”和“新五大家”之说,其中“新五大家”之首的李长庚先生,全面掌握了兰州鼓子所属十大调所有的调门调类,其弟子段树堂先生(1916年――2007年)发声抑扬顿挫,拖腔婉转,荡气回肠,在兰州鼓子界被公认为民间艺术泰斗。陈列馆还建有兰州鼓子茶园演艺厅,在这里观众可一边品茶,一边欣赏精彩的兰州鼓子演出。
八角
前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民俗一条街:古金城文化的缩影
进入陈列馆三楼,就步入了古老的兰州民俗文化一条街。兰州地区有记载的城乡集市始于北宋,到清代时达到繁盛,当时农业、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特色农产品闻名全国,而且陕甘、甘宁、甘新等官驿大道沟通了兰州经济与外地的联系。古金城民俗一条街,真实再现了当年古金城茶马互市兴盛一时的景象。
走在古金城民俗一条街上,街中原汁原味的仿古建筑、陈旧古朴的商铺店面、惟妙惟肖的硅胶仿真人,无不弥漫着昔日市井生活的热闹氛围:有“叫卖”兰州酿皮的,有现场制作保安腰刀的,还有顾客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兰州马保子牛肉拉面。街面上,市民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大声猜拳喝酒,有的打牌、喝茶聊天,还有的聚到戏园子里观看兰州鼓子戏演出。整个街面人头攒动,人声阵阵,好不繁荣!置身其间,仿佛时光倒流,如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民俗一条街,可以说是古金城文化的缩影。复原展示的兰州牛肉面、兰州酿皮子、河州砖雕、羊皮筏子、唐卡以及茶园、会馆等,每一个都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和其传承的历史。比如兰州清汤牛肉面,系回族老人马保子于清光绪年间首创,后经第三代嫡孙马杰三不断创新,才发展成现在的一清(清汤)、二白(萝卜白)、三红(辣子油)、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的色香味形俱佳的特色美食。兰州牛肉面虽为地方小吃,但极具文化内涵,如今已打响全国,成为兰州一道亮丽的“名片”;比如羊皮筏子,最早载于《后汉书》,其中记述了护羌校尉邓训“缝革囊为船”,在青海贵德载兵横渡黄河的情景。皮筏有用羊皮扎的,有用牛皮扎的,所用的气囊因筏子大小而异,少则13个,多则600余个,大筏一次可载20到30吨货物,成为兰州与外界物资贸易的水上载运工具。现在人们在黄河边见到的筏子为小筏,轻便灵巧。皮筏只能顺流而下,到达目的地后,则要由人将筏子背回,所以,旧时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的民谚……
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项目,其实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我们怀念或再现历史,目的就是从中汲取精神和文化的营养――兰州“非遗”陈列馆的建设宗旨也正在于此。
(本文图片由兰州市文化局提供)
保安腰刀
前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