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北京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分析报告出炉
“四个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记者近日从北京市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获悉,由该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北京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首都制造业、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疏解整治效果显著,高端业态发展助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部分公共服务机构仍较为集中在中心城区,还需进一步加强疏解力度。此外,北京市的“四个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建设突出。
据介绍,《报告》基于北京全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反映北京市组织机构的发展变化,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的建设要求,分别从北京市机构总体发展概况、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四个中心”建设以及公共服务业建设4个方面,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对北京市经济社会产业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为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参考和建议。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机构数量突破163万个,同比增长11.6%。全年新增机构数量为20.3万个,同比减少10.5%,自商事制度改革后首次出现新增机构负增长。机构的增长趋缓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事制度改革政策的影响正在逐渐弱化,机构回归“理性”增长。
《报告》显示,在疏解整治工作中,一些禁限目录相关的行业得到有效抑制。比如2017年制造业机构数量和新增数量实现双降,新增数量首次不足百家。仓储业新增数量从2014年开始迅速下滑,机构总量较2016年也有所减少。2017年制造业和仓储业均在城六区实现“零增长”。另外,与疏解区域性专业市场相关的批发和零售业,近5年内新增数量出现首次下降。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疏解工作实施进展良好,各项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在疏解整治的同时,促进产业提升行动也获得了较好的成果。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占制造业和服务业比例逐年上升,分别达到1/3和1/2;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机构规模持续扩大,新增机构在城市发展新区发展潜力突出;科技服务业日均新增238家,“三城一区”所涉及的区域新增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地区。这些高端业态的良好发展趋势,促进了整体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将更多优质资源引入到疏解腾退的空间中。
《报告》还显示,部分公共服务的疏解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公共教育、医疗、文化服务、技术设施以及交通运输服务均表现为在中心城区集中,各类配套资源在郊区,尤其是北部郊区的分布较少,与《总体规划》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报告建议在公共服务建设领域,一方面在做好中心城区疏存量、控增量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加强城郊区的配套设施和资源投入,为市民提供更便捷、更多元、更综合的公共服务,增加服务供给,扩大服务范围,从而增进民生福祉,最终达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据悉,《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四个中心”建设是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并对每个中心的战略要求提出相应的解读和规划。从北京市总体机构特征和地理分布上看,“四个中心”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特征明显,分别表现为核心区覆盖70%以上的部委机构和部分地区外资机构占比突出,国际化程度较高。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欣欣向荣,成效突出。代表文化创意产业和科技服务业机构数量持续增长。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文化艺术类机构,增长速度最快;科技服务业中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服务业出生率逐年上升,“三城一区”建设引领创新发展。随着“四个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产业发展不断提质增效,城市空间结构得到优化,新兴产业加快前瞻布局,构建出新时期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探索出一条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