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闹剧频发 谁制造了线下理财的危机(图))
●七成理财公司员工称坏账率小于1%,八成员工不清楚公司贷款余额
●分析称监管存真空,处罚力度不够使部分理财公司“铤而走险”
在过去一年,形形色色的线下理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高档的办公环境,高额的产品收益率,有房产做抵押,万无一失的保障,毫无坏账率的机构声誉,这似乎是大多数线下理财公司的噱头。在理财公司员工的口中,这样的理财产品堪称“完美”。
但与此同时发生的,却是理财公司屡屡爆发跑路危机、兑付危机。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线下理财公司爆雷15家,受害投资人超过20万人次,涉及资金规模近1000亿元。
今年6月,新京报记者走访了24家线下理财公司。调查显示,八成线下理财公司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在8%-12%,但与此同时,不少理财公司的员工并不十分了解资金的具体投向,对于具体贷款余额也均表示“不清楚”。
理财公司“爆雷”,涉资金规模近千亿
中晋系被查,堪称线下理财公司近期的一大热点。
2016年4月4日,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对“中晋系”相关联的公司进行了查处,实际控制人徐勤等人在准备出境时被公安人员在机场截获,其余20余名核心组织成员在4月5日也被全部抓获。
上海警方公布的信息显示,自2012年7月起,“中晋系”公司先后在上海等地注册50余家子公司,并控制100余家有限合伙企业,租赁高档商务楼并雇佣大量业务员,通过网上宣传、线下推广等方式,利用虚假业务、关联交易、虚增业绩等手段骗取投资人信任,并以“中晋合伙人计划”的名义,变相承诺高额年化收益,向不特定公众大肆非法吸收资金。
中晋资产并非首家,也不是最后一家爆雷的理财公司。近期一段时间,线下理财公司频频爆出跑路或违法等问题。望洲财富上演董事长杨卫国失联又回归的闹剧;上恒资产董事长失联;上海晋兴资产疑似跑路,未兑付金额达4亿元……
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线下理财公司爆雷15家,受害投资人超过20万人次,涉及资金规模近1000亿元。
非法集资案件三成出自理财
4月27日,由银监会、公安部等14个国家部委参与的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透露,去年非法集资新发案数量达到历史峰值。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杨玉柱表示,据不完全统计,投资理财类非法集资案件占全部新发案件总数的30%以上。据悉,今年下半年将围绕非法集资开展全国专项整治活动。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称,不少理财公司已经形成了庞氏骗局的产业链,很多公司并不是经营不善跑路的,而是成立之初就有预谋。同时,多数机构以中老年人为主要营销对象,蒙骗没有金融基础知识、甚至普通经济常识的群体,通过打擦边球、甚至直接以违反法律法规的形式开展业务。
【专家解读】
线下理财为何频频“爆雷”?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博表示,线下理财频频爆雷主要由于三个原因。
首先,出问题的理财产品本身是有“问题”的。现有理财产品的规范更多是针对有牌照的传统金融机构,而“问题”理财产品本身就不是规范的,存在着欺诈和信息造假等问题,出问题是迟早的事。
其次,理财产品的爆雷存在周期性,与实体经济困境这个大背景有关。投资理财产品获得的收益终究要回归实体,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实体经济收益下降,势必导致此前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爆雷”。此外,理财产品的线下销售,通过变相的“营销”夸大了产品的收益性,而忽略了风险,也是引发线下理财“爆雷”的主要原因。
第三,从大的背景来说,中国的投资者缺乏正规的多样多元的投资产品和渠道。经济下行,通胀预期使得投资者加大投资的愿望,但目前传统金融机构信贷还存在一定的偏向,民营经济融资需求强,其诉求自然转向民间,线下理财更多是民间借贷的一种表现形式。
线下理财公司调查情况
随着e租宝、望洲财富等理财公司相继出现问题,越来越多的线下理财公司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投资者资金的收益率和安全性也备受关注。对此,新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北京的线下理财公司,对24家理财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理财产品平均投资期限是6-12个月,79.17%的线下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8%-12%,占比近八成。
从资金的投向来看,70.83%的资金投向中小企业借款。但新京报记者在实地走访过程中发现,不少线下理财公司的客户经理并不十分清楚资金的具体投向。
超七成的线下理财公司员工声称公司的坏账率在1%以下,还有员工在调查中信誓旦旦表示公司坏账率为零。不过具体问到公司的贷款(待收)余额等具体问题时,八成以上的员工表示并不清楚。
在线下理财公司员工看来,当下行业最大的挑战是经济不景气,信用风险上升;政府政治与监管不确定性等。
1.公司成立的时间有多长?
1年内 8.33%
1-3年 37.5%
3-5年 12.5%
5年以上 41.67%
2.公司目前总共有多少员工?
1000人以内 58.33%
1000-10000人 33.33%
超过10000人 8.33%
3.公司累计成交规模是多少?
不到10亿元 16.67%
10亿元到100亿元 20.83%
超过100亿元 16.67%
不清楚 45.83%
4.公司共开设了多少家分支机构?
10家以内 25%
10-30家 33.33%
30-100家 16.67%
100家以上 20.83%
不清楚 4.17%
5.目前公司贷款(待收)余额是多少?
1亿-10亿元 4.17%
10亿-100亿元 4.17%
超过100亿元 8.33%
不清楚 83.33%
6.公司真实坏账率是多少?
1%以内 70.83%
不便透露 29.17%
超过1%的为 0%
7.公司理财产品的平均期限是多少?
6个月以内 4.17%
6-12个月 83.33%
1-3年 8.33%
不清楚 4.17%
8.公司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是多少?
8%以内 8.33%
8%-12% 79.17%
12%-16% 12.5%
9.你们产品的资金投向主要在哪些领域?
中小企业借款 70.83%
个人小额信贷 4.17%
房贷 4.17%
其他 20.83%
10.行业当下最大的风险/挑战是什么?
经济不景气,信用风险上升 25%
政府整治与监管不确定性 25%
企业自身风控能力与管理能力不足 12.5%
行业不规范与恶性竞争 16.67%
不清楚 37.5%
24家线下理财公司
安信卓越、财富大管家、华镇金融、鑫德阳光、普伴财富、恒泰利通、泰和财富、信广投资管理集团、金瑞龙三间房、中润通、钱生钱财富、善林金融、翼扬财富、中资厚德、三金鑫财富、新湘财富、鑫利财富、金芙蓉、六宝基金、和信财富、宜信财富、拓天伟业、千壹理财、新湖财富
1 目标人群
瞄准中老年人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线下理财公司的门店多靠近居民社区,老年人是这些理财公司青睐的客户。而这类人群大多数没有金融基础知识甚至是普通经济常识。
对于门店的选址,线下理财公司也作了有意识的考虑,多数靠近地标附近的居民社区,或选择在小区门口显眼处设立门店。
泰和财富的一位投资经理称,到他们公司投资的,都是50岁左右,有一定积蓄的员工,投资额也较大。
“不少老年人的钱放在我们这里,三十万、五十万。是我们去找的他们。以前都在超市等地方发广告。现在不发了,要低调。”和信财富一名员工说。
业内人士称,中老年客户对互联网知识比较匮乏,不太懂投资理财,对于风险的评估和对投资平台的真实情况甄别能力不足。不过,受到负利率时代高回报的诱惑,往往容易成为线下理财公司的眼中“肉”。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表示,很多线下理财公司并不是经营不善跑路的,而是在成立之初就有预谋。同时,多数以线下门店为基础,以中老年人为主要营销对象,蒙骗没有金融基础知识、甚至普通经济常识的群体,通过打擦边球、甚至直接以违反法律法规的形式开展业务。
2 理财收益
多数仅口头承诺收益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线下理财公司的最高收益率在12%-14%;线下理财公司的员工称绝对安全,承诺保本保收益,但由于与政策相悖,保本保收益并不写进合同中。
三金鑫财富提供的一款理财产品介绍显示,其一个月、三个月、半年及一年的产品收益分别为7%、9%、10%和12%。
和信财富的一名员工将公司的一张收益率表摊在新京报记者面前,这份收益率表写得十分详细,根据投资金额和期限的不同,收益率也不一样,其一年期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最高可达14%。
当记者提出拍照的要求时,该员工称,收益率表不能拍,因为国家政策不允许平台保证收益率,所以只能看不能拍。“我们签的合同上也没有保本保收益的说法,只是写明预期收益率。”和信财富的上述员工称。
安信卓越广渠门店的客户经理也表示,公司理财产品“月月通”的年化收益为12%,承诺保本保息,但随后又解释道,虽然会口头向投资者担保,合同里却不会出现保本保息的字样,会用稳健收益来代替,最后的实际效果是一样的。
另外,有多名理财公司员工称,由于银行利率下滑,目前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低于往年。
3 坏账风险
多数员工回避坏账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线下理财公司都表示,公司资金安全没有坏账率。专家分析称,线下理财公司推介产品时并不充分揭示风险。
财富大管家的客户经理称,公司坏账率为零,资金流很安全,不会出现兑付危机。泰和财富的一位投资经理称,借贷人都有房产等抵押,一旦逾期,公司是有能力追回来的,“我们严格来说是没有坏账的,只是收回款项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
和信财富和拓天伟业的员工也表示,公司没有出现过一例欠款不还的情况。但拓天伟业的员工同时称,自己也不知道公司每月贷款多少,收回来多少。
此外,和信财富的员工还透露,公司在贷款端出借资金的利率在法定范围内,但行业都有服务费,加上服务费,出借资金的年化利率可能达到30%。
“比如基准利率是1.5,年化利率就是18%,我们再收一个点的服务费,一年是12%,这样就是12+18,也就是30%。”和信财富的员工说。
对于行业的风险,一位投资经理称,最担心的是突然的挤兑,假如发生挤兑,公司可能一时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来应对,容易产生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刚表示,线下理财产品销售行为往往并不规范,向不具有风险识别能力的投资者销售产品,推介产品时不揭示或不充分揭示风险。
中国社科院金融法律与监管研究基地副主任郑联盛认为,由于资产负债、期限和收益率都呈现严重错配,流动性风险只是时间问题。
4 资金流向
信息披露严重不足
据线下理财公司员工的介绍,投资者的钱一般投向中小微企业贷款,这些贷款基本都会以房产做抵押,但具体的贷款投向,不少员工并不了解,也不关心。
财富大管家的客户经理称,产品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与投资者签订合同时会明确资金的流向。
钱生钱财富管理中心客户经理向新京报记者推介了一个移动医疗车的投资项目,该医疗车主要用于免费健康体检,但需要募集造车、配备医疗器材等前期资金。上述客户经理表示,该项目是财政拨款,有政府扶持补贴,万无一失。
对于借款人拿钱去做什么,也有不少理财公司的员工不太了解,只宣称公司有良好严格的风控。和信财富的员工称,“退一步讲,借钱干吗跟我们有啥关系?倒闭了可以卖了房产。不管他借钱干吗,只要有房产就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刚表示,线下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严重不足,投资者很难真正了解所投资金的真实去向。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称,理财公司要固定给投资者8%以上的收益。现在环境下,连银行都很难找到这样收益的项目,这些理财公司又如何能做到?他们给投资者兑付的钱无非就是靠下家收上来的钱,不断滚动,但总有滚不动的时候,就成了“庞氏骗局”。
5 资金安全
拿抵押当噱头
有房做抵押,在大多数理财公司员工看来都是最重要的担保砝码。但事实上,有房做抵押,也很难保证不上当受骗。
多家理财公司的员工向投资者推介时都会反复强调,借出去的钱有房子做抵押,而且是北京的房子。
财富大管家的客户经理王先生称,这些贷款企业需要将房产等产业抵押在平台,即使这些企业资金出现问题,公司会第一时间处理他们的产业,以此保证投资者的资金安全。
“我们借钱出去都是要他们拿北京的房本做抵押,房本、公证书等一套手续都是齐全的。比如你要借300万,就要拿500万的房产抵押。”和信财富的员工说。
翼扬财富一位员工表示,投资者可以亲自跑一趟,去核实一下,看看“钱借给谁”、“房子在哪”,核实下是否有资产抵押。但他同时表示,有些手续也有可能是假的。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首先要确定这些机构有没有抵押贷款的资质,很多机构是没有资质做这个业务的。其次才是考虑风险问题,并不是有房产抵押资金就安全了,抵押物也面临各种风险,比如因为抵押资料不全而使得抵押无效,或者重复抵押没有核查清楚等,这些都使投资者面临风险。
曾刚表示,小贷公司抵押贷款是用自己的钱,而这些理财公司是放出去投资者的钱,按照道理抵押物应该在投资者手里。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现在是理财公司受益,投资者承担风险,整个行业乱象丛生,理财公司收回来钱拿着钱跑了很容易,也没有什么有效的监管。
6 监管空间
部分公司线上线下“穿马甲”
新京报记者调查中发现,为了躲避政策监管,不少理财公司线上线下“穿马甲”。分析人士称,由于存在监管真空,线下理财公司更难以掌控和监测;处罚力度不够令很多人铤而走险。
根据政策规定,P2P网贷平台不能在线下开设理财门店。不过记者在走访时却发现,多家线下理财公司通常在线上有另外一个名称,继续销售理财产品。
华镇金融控股客户经理表示,其线上理财产品不是在官网上购买,而是在“我爱投资”这一线上平台购买。虽然名称不一样,但人事系统、财务系统却是一样的。类似的情况在普伴财富及其线上平台“大白金融”,善林金融及其线上平台“善林宝”之间也均有出现。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表示,对线下理财并未严格准入门槛,工商登记注册后就开门营业,并未获得金融业务资质,却从事小额贷款为主的金额业务。同时,由于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特别是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权限和能力的掣肘,相比线上理财,对线下理财更是难以掌控和监测。
尹振涛同时表示,对非法集资的侦查和处罚力度不够,也让很多人愿意铤而走险。